张继学,生前为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支部书记。年,他放弃一年赚二三十万元的生意,回村担任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4年。这24年间,他带领乡亲们种植果树、硬化路面、美化村庄、兴建民宿、发展旅游……当年的穷山沟变成了美丽乡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万元。
然而,一心忙于村务的张继学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当他感到身体不适时已经是肝动脉瘤晚期。
11月17日,淄博市发出向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支部书记张继学同志学习的号召。
张继学的故事,激发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的创作热情。读罢《鲁中晨报》的报道,年近八旬的阎先公,迫不及待赶到朱家户村实地采风,一口气创作出8幅手绘作品,用艺术家特有的方式致敬这位一心为民的基层好干部。
11月21日上午,刚刚回到淄博的阎先公就和记者一起来到了朱家户村。看着眼前处在两山夹一沟中宛若世外桃源的朱家户村,阎先公感慨地说:“张继学带领村民,把小山村发展成美丽乡村,真的需要付出很多,我一定要把他的故事用手绘画的方式展示给更多的人看。”
阎先公边走边拍照,记录下看到的一切,他说:“我拍的角度,跟你们记者不一样,我要拍一些细节。这样在创作的时候会更加真实,更能还原真实的场景。”他看了村里的老房子、老树,看了河道,看了村里凸起的大石。
提起创作思路,他表示,他要根据时间顺序,通过还原一个个场景,把张继学对*忠诚、恪守职责、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优秀品格体现了出来。
“情系家乡,精神永存”,黑白线条勾勒出一位基层*支部书记的本色。一起阅读画作,从大师的作品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吧!记者任灵芝
△只有高中学历的张继学,在上世纪80年代,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来到沂源县城做生意,专门从当地收购水果、花椒、羊绒、驼绒等农副产品,再卖到外地。因为踏实肯干、人缘又好,张继学的生意越做越大,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家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元。张继学成了村民眼中的“大老板”。
△张继学既是生意人,也是共产*人。村里的老书记吕德远让他当村里的电工,负责收水电费,他欣然答应,而且干得很出色。再后来,老书记对他说:“你生意做得这么好,治理一个村庄也没有问题,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来,带着他们干!”张继学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放弃生意,回村当了村书记。他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带着大家一起富。”
△朱家户村的耕地几乎都在山上,村民祖祖辈辈以种粮为生。为了引导村民种植果树,张继学不断组织*员、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村里的大部分山地都改种了果树。水果成熟后,他又利用自己做生意积攒的人脉,帮村民销售水果。渐渐地,朱家户村的水果打开了销路,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了。村里的私家车多了起来,越来越多土坯房被砖瓦房取代。
△年,有单位送给村里一批水泥,张继学想用来给村里修路。光有水泥,没有沙子怎么办?村集体没钱,张继学就自己垫钱买了40车沙子,再用自己家的农用车一车车地拉回村里。村里的主干道和村民家门口的路都早早地完成了硬化,有的甚至铺上了青石板,可直到年村里第三次修路时,张继学家门口的土路才铺上了水泥。
△最近几年,朱家户村的发展可以说是驶上了快车道。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通过路面硬化、种植景观植物、旱厕改造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张继学又带领村民进军第三产业。村里修建了停车场、文化广场、儿童乐园,建起了民宿、饭店等,逐渐发展起了集观光、采摘、餐饮、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
△年8月11日,张继学要去威海学习,他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后来台风“利奇马”来了,威海没去成,他赶回村抗击台风。8月12日,山上的洪水下来了,山脚下的张继学家,瓷砖缝、墙缝里呼呼地往外冒水,妻子给他打了多少遍电话也没人接。此时,张继学正和村干部、*员们一起装沙袋、扛沙袋加固河堤。妻子找人叫他回家看看,他回家看了看,确认房子没事又赶紧回到了抗灾一线。
△忙于村务的张继学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当他感到身体不适时已是肝动脉瘤晚期。张继学去世前曾经多次出现“肚子疼”的情况,他自己没当回事,周围的人也都以为他肠胃不好。直到抗击“利奇马”的工作结束后,医院检查,后又医院,最终被确诊为肝动脉瘤晚期。
△在医院住了18天,张继学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他让儿子赶紧办理出院手续回家。到了村里,张继学挣扎着,想下车看一看村里的路,看一看路旁他亲手种下的树。可是,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人们用担架抬着他往家里走时,他只能躺着看看周围的一切。回到家十几分钟后,他就停止了呼吸。张继学走了,但他带领乡亲趟出来的致富路还没走完,朱家户村的蓝图已经绘就,他的同事将踩着他的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继续带领乡亲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阎先公简介
阎先公又名阎先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美协会员,“一带一路”国礼大师,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淄川区美协主席,淄川文化馆馆长。
空座椅承载满满追思
一张“全家福”家人心愿达成
文/图记者王兵赵博文任灵芝
△“3、2、1……”伴随着响起的快门声,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在相机中定格。11月2日,记者在采访张继学事迹系列稿件时,他的儿子张刚曾提到一个遗憾:未能给全家人留下一张全家福。30日上午,家人的心愿终于达成。
今年10月31日至11月,张继学系列报道在《鲁中晨报》连续刊登。11月2日,记者对张继学的儿子张刚进行采访时,他提到的一个遗憾令人动容,他作为一名专业摄影人员,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给父亲拍摄一张祖孙三代的全家福。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一直想给家里拍一张全家福,但是这个想法却没有实现。”其实每次回家,张刚都会特意带上相机,但拍照这么一件小事,却迟迟未能达成,“他太忙了,忙到连坐在家里拍照的时间都难找。”
11月30日,按照本地的习俗,张刚要从济南赶回沂源老家给父亲上“百日坟”。除了这个,张刚把为家人拍一张“全家福”的事也安排在这一天。
“3、2、1……”伴随着响起的快门声,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在相机中定格,画面中张继学的座椅虽然空着,但是对他的满满追思却永远地留在这里。
对普通人来说,拍摄一张照片不过是几分钟的事,但是对这位“老*牛书记”来说,在朱家户村的忙碌工作让他时常无暇顾及小家的温暖,每次拍照时的“再等等”,让一张全家福照片都成为全家人的珍贵回忆,看着相机中的照片,张刚的母亲李洪凤说着:“挺好,挺好……”
围坐在家中的炉火前,张刚回忆起小时候和父亲的点点滴滴,张继学的言传身教,让张刚在耳濡目染中成长。
“那是年,谷雨前后我去山上翻蝎子。”张刚说,“我记得很清楚,那年我才12岁,上小学五年级,放学后去北山上转,一天才能翻到一两个,连着翻了十几天,一共找到12个,我就把它们带回来放到茶缸里养着。”
“那个时候我爷爷身体不大好,听说我去翻蝎子了,就说炸炸给他送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每天放学后在山上连续找了十几天才攒下的“宝贝蝎子”,要被炸了吃掉,张刚说当时的小孩子心态就是“不舍得”。
“然后我就去问我爸,我爸就说你爷爷想吃了,就炸炸给他吃了,几个蝎子没事。”张刚说,“然后我就让我妈炸好了,给我爷爷送去了。也是后来我才知道,我爸还为了这个事去问过我爷爷,是不是想吃蝎子了,他去多买上些,我爷爷说是想看看我孝顺不孝顺。”
煮完饺子第一盘要给爷爷奶奶送去,一双皮鞋从年到现在都保存得很好,工作起来就像永远不会累一样,孝顺、节俭、敬业……通过一件件小事,张继学的精神在张刚的身上延续着。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本单位,好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家中的每一位成员。张继学是农村*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共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范,同样也是家中的好大哥、好父亲、好儿子,一张特别的“全家福”,背后是多得说不完的故事,更是家风传承的一个缩影,是家庭中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