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堂
海上大明
公元年,郑和带领船队开启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也是一场传播东方文明的探索之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人文课堂》推出《海上大明》,更多完整音频,欢迎移步“云听”APP。
明代前期,大明王朝是名副其实的天朝大国,治国谋略也颇具*治智慧。在当时,东、西洋之中,日本混乱,海岛各国弱小,大明在东亚并无对手;波斯的萨法维王朝、印度的莫卧儿王朝都还在襁褓之中,西域大国还看不出踪影;横跨欧亚的俄罗斯帝国刚刚挣脱大蒙古的控制,莫斯科还不是一个像样的城市;满清的祖先女真还在松花江一带捕鱼、打猎。环顾周边,东南亚各国都不足以威胁大明。
可能对大明构成威胁的,只剩下陷于分裂状态的蒙古旧部。那么,时刻警惕北部蒙古,大明也就有了社稷江山的安稳——这种国家安全问题,其实不是大明王朝的独有问题,它是数千年里中原王朝的共性。中国固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国情。明朝停止了郑和下西洋之后,他们在做一件最要紧的事,也是比郑和下西洋更费钱的事——修长城。
用现代技术勘测,明长城全长.8公里。据历史学家估算,明朝修建长城的费用,一般在每公里两白银,地形复杂的地区,每公里两白银。
万里长城不过几米的宽度,蒙古各部的军事势力很容易攻破长城。明太祖与明成祖时代是以盛对衰,军事上主动出击,持续对蒙元残余势力实施重拳打击。明成祖五征漠北,也便有了与郑和七下西洋在时间上的高度重合,这是明朝放眼世界的表现。
不同的文明背景与制度前提决定了郑和船队的航向。明成祖说下西洋,郑和就到了古里;明成祖说到更远的国家,郑和就到了东非海岸。郑和的智慧与勇气,在于战胜万千险阻,而不是自由地冒险与探险。
历史是一面镜子,用来鉴古知今。
促进世界文明的进程,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意义。我们重温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是因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启迪着今天,影响着未来。
播讲人简介:
章宪法,明史学者,安徽省铜陵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明季闲谭》《明朝大败局》《明朝大博弈》《海上大明》等。
大家都在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