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喽!大家好,这里是有趣的文字。
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后传回国内后,林长民在北京《晨报》上发表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两天后,北京三千名学生走上街头。
林长民因其“点火”行为,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赴欧洲考察。这一次考察,林长民带上了自己年仅十六岁的爱女——林徽因。
父女两人共同游玩,林徽因还做起了父亲的翻译和随行秘书。对此,林长民感慨“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相遇是偶然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时交会时互访放的光亮!——《偶然》徐志摩
来到英国伦敦后,林徽因进入圣玛丽学院读书,而林长民每日接待好友并不能分出时间陪伴女儿。远离故乡,无一丝熟悉的气息,少女心中自有无数愁。
也是在这时,有两件事闯入了她的生活。
一是建筑。房东太太看着这个中国少女,每天都形单影只,心生怜悯。于是每日就带着林徽因出去游玩,每到一处,总会给林徽因细细讲解当地建筑的美妙之处。
于寂静之处沉思,于喧闹之地寻真,就此,林徽因展开与建筑一辈子也解不开的情缘。
二便是徐志摩。生命中总有些人,他们会带来些什么,也会带走些什么。你很难说清楚,与他的相遇是好还是不好。
这一年,徐志摩考入了剑桥大学。在陈伯通的介绍下,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异国他乡,共有一腔爱国之志,两个人很快就结为忘年之交。
十月的伦敦,空气早就染上了凉意。徐志摩应林长民邀请,赴林家落脚之处畅聊。大门打开,迎接之人不是林长民,是一颜色清丽气质脱俗却不掩单纯的少女。她睁着清澈的眼睛问他,“叔叔,你也是来找我爸爸的吗?”
后来他才知道她时林长民的女儿,原来他们这样地近,伦敦似乎也没有那么冷。
徐志摩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带着林徽因走进诗书文的殿堂。康桥边,大街上,公园的长椅上,都有他们的身影。每当林徽因有疑惑的地方,徐志摩就会悉心为她讲解。
慢慢地,伦敦的冷风无法吹灭徐志摩心中的火热。虽然他比她大,虽然他刚结婚生子,但是徐志摩还是告白了。告诉她,告诉她,他有多爱她。
徐志摩已经做好了为林徽因抛家弃子,与家庭决裂的准备。只要她点头,他就会奋不顾身走到她的身旁。啊!多么伟大的爱。但是,伟大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枯萎了。
面对他的告白,林徽因显得惊慌失措。她像只受惊的小鹿,恳求徐志摩给她一点时间考虑。
徐志摩没有等来回答,相反等到的是林家父女匆匆回国的消息,还有一封信。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入那危险的漩涡,引起亲友的误会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林徽因
再相逢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灵*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相遇便是四年后了。年,泰戈尔开启中国之行。不少文学大师陪同,徐志摩做随行翻译,林徽因则因父亲的关系陪同出行。
一别已是四年,此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已有婚约,而徐志摩也与陆小曼打得火热,物是人非。
这三人,林徽因人面桃花,似梅;徐志摩文质清瘦,似竹;泰戈尔仙风道骨,时人称之“岁寒三友”。三人相处时间并不算长,文学为他们筑起沟通的桥梁。在此期间,有些应该死去的东西重新活了过来。
徐志摩向老师梁启超写信剖白对林徽因的感情,泰戈尔也察觉了两人之间的异样,风轻云淡间是暗潮涌动。但是终是神女有梦,襄王无情。临行前,泰戈尔写了一首短诗,一语道破两人之间的关系真相。
《赠林》——泰戈尔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此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共赴美国学习建筑,读书期间两人皆为伉俪。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展开了另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
林徽因与徐志摩,就像天空与大地,永远不可能交织。况且,他们也并未真的良人。林徽因在面对她和徐志摩的绯闻时,正面回应过“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的我,而是他哦那个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很多时候人们爱上一个人只是爱上了自己强加在他身上的完美幻想。诚然,徐志摩的爱看上去那么的美好,那么的浪漫。
但是他和陆小曼在结婚前不也是浪漫的吗?结婚之后,感情反而千疮百孔。他的爱不是爱别人,而是爱自己,爱自己心里想象的那个人。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当我们打破爱的幻想,面对真实的人生,真正的爱情才会来临。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