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一根冒着寒气的冰糕往往能带给人们清爽和甜蜜的感觉。
“冰糕!冰糕!大楼冰糕!”这熟悉的叫卖声,陪伴了几代许昌人的童年,冰凉爽口的大楼冰糕更是征服了几代许昌人的味蕾。那么,大楼冰糕的“大楼”指的是什么?大楼冰糕有着怎样的时代故事?本期《许昌往事》我们一起聊聊为“老许昌”带来凉爽和甜蜜回忆的大楼冰糕。
冰爽香甜,风靡许昌数十年
20世纪50年代位于七一路西段的车站大楼,大楼冰糕由此得名。资料图片
图为现在的龙泉商务宾馆,这里曾生产灯塔冰糕。市民也称灯塔冰糕为大楼冰糕。记者贾同岭摄
7月20日18时许,市民李艳娜完成一天的工作,走出单位大楼。她掀开门帘的一瞬间,户外的热浪扑面而来。“这么热的天,能吃上一口冰凉的大楼冰糕就好了。”李艳娜的家在文峰游园附近,她小时候这里还是塔湾村,夏天,人们最爱吃的冷饮是大楼冰糕。
她来到附近的超市冷饮区买冰糕,看到冷柜里大多是蒙牛、伊利、天冰等知名厂家生产的老冰棍、小布丁、冰淇淋、脆皮雪糕等品种,早已不见大楼冰糕的身影。“这些品种也挺好吃的,但不知怎的,就是没有儿时吃大楼冰糕的那种感觉。”李艳娜说。
“我小的时候,常在地头买大楼冰糕吃。那时,卖冰糕的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支着白木箱,木箱外面写着‘大楼冰糕’四个字。箱子上盖着白被子,掀开棉被,里面露出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冰糕,冷气扑面而来,馋得小孩子直流口水。”61岁的“老许昌”丁秋云回忆,大楼冰糕是几十年前许昌人最爱吃的冷饮。她印象中大楼冰糕的生产地在南关大街上的龙泉楼,后来城西吴庄的冰糕厂也生产该冰糕。“因为冰糕包装纸上印有大楼图案,我们通称它们大楼冰糕。”
“我10多岁的时候,夏天最爱吃的就是大楼冰糕。那时的大楼冰糕3分钱一根,香香甜甜,冰爽可口。”“老许昌”关玉梅说,小时候她曾跟着妈妈到南关大街上的龙泉楼批发大楼冰糕。大楼冰糕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那时的冰糕没有添加剂,都是用白糖、牛奶等做成的。
随后,记者来到南关大街上的龙泉楼一探究竟。龙泉楼位于南关大街与南顺河街交叉口东南角,现在是一家宾馆。走进宾馆,记者向前台的年轻女服务员打听大楼冰糕的事情,女服务员一头雾水,摇摇头说:“不清楚。”
走出酒店,记者走进附近的一家电脑店,得知店老板曾是龙泉楼的职工。店老板热情地介绍:“我们这里原来叫南关浴池,院子有个冰糕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厂里一天能生产几万根冰糕,供不应求。”
在店老板的指引下,记者再次返回龙泉楼,乘电梯到达顶层5楼。5楼没有设置宾馆房间,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记者仿佛穿越至计划经济时代,眼前的办公区破败、阴暗,门窗、桌椅满是时代的印迹。
一名老先生正在看报,记者说明来意,他笑着说,这里就是龙泉楼的老办公楼。只不过,龙泉楼这个单位已经改制,现在名叫许昌市龙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他和几个老同志在这里值班,维持日常工作。
“你到这里探访大楼冰糕的往事,算是找对人了。你等一下,我再喊个人过来,他比我更了解大楼冰糕。”说话的老先生名叫张成义,今年65岁,随后赶来的老先生名叫任天佑,今年70岁。他俩都是龙泉楼的退休职工,曾是冰糕厂的负责人。
“我们早就不生产冰糕了。”任天佑感慨地说,要说大楼冰糕的历史,还得从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说起。年,许昌建立了饮食公司和福利公司。年,两家公司合并为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年,大楼冰糕诞生于此,红火一时。
那时候,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使用一个配方,生产“大楼”和“灯塔”两个牌子的冰糕。年,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的饮食业务和服务业务“分家”,分立饮食公司和服务公司,龙泉楼是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
大楼冰糕厂在七一路西段的车站大楼下,龙泉楼下的这个厂叫灯塔冰糕厂。“我们生产的是灯塔冰糕,最早冰糕纸上印有灯塔图案,后来龙泉楼建起,包装图案改印龙泉楼。”任天佑说,龙泉楼和车站大楼均是5层高的大楼,楼体相像,所以许昌人也称灯塔冰糕为大楼冰糕。
“一根大楼冰糕的批发价开始是二分二厘五,销售价是3分钱,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提高到5分钱。”任天佑说,他们最初在南关桥附近的冷饮部生产冰糕。冷饮部的面积有百十平方米,处在城墙根儿下,对面是春秋大剧院。
张成义说,冷饮部出售冰棒、冰糕、酸梅汤、杨梅露、冰水、冰块和冰淇淋等消暑产品。炎热的夏季,冷饮部门庭若市,人们排队购买冷饮。冬天是冷饮销售的淡季,但春节前也有一段销售高峰期。“在许昌的东北人冬天爱吃冰糕。我记得,许昌继电器厂有一个女士,经常来冷饮部买冰糕,一次能买二三十根。”
“那时的冰糕货真价实,用料是牛奶、白糖和面糊。白糖不够,就用古巴糖。牛奶不够,就用奶粉。”任天佑说,“老许昌”为何对大楼冰糕念念不忘,就是因为大楼冰糕是用牛奶、白糖等当时稀缺的商品加工而成的,没有一点儿添加剂。那种牛奶和白糖混合的甜美味道,让人难以抵抗。
大楼冰糕是如何制成的?任天佑说,冰糕的制作有10多个工序,其中熬制过程最关键。按照配方比例,职工在热锅中放入白糖、牛奶和面粉,并用大铁铲不停搅动,防止煳锅。“熬制冰糕液如同煮稀饭,熬得越黏越好,这样做出的冰糕才好吃。”
熬好后,再将冰糕液倒入模具中,插上冰糕棍,然后装入零下18摄氏度的制冷机中定型。成型后拿出来,包上白色的蜡质包装纸后放入冷藏箱中存储,等待出售。冷藏箱是一个大铁皮箱,铁皮夹层中灌入的是盐水。
“盐水的冰点较低,零下20摄氏度也不会结冰,是很好的冷藏剂。”任天佑说,盐水是他们自制的,制作成本较低。此前他们曾使用氯化钙,但因价格昂贵而放弃使用。
供不应求,市民排队购买
任天佑说,年许昌老城墙拆除,城墙脚下的冷饮部也在拆除之列。随后,灯塔冰糕厂搬至南关浴池院中,现在的龙泉楼就位于原南关浴池旧址。夏天,浴池生意冷清,却是冰糕厂的生产旺季。
“其实,我们灯塔冰糕厂的职工大多是国营浴池的工作人员,因为‘度淡’而聚集到一起加工冰糕。”任天佑说,当年许昌的国有浴池有四家,俗称国有四大浴池,它们分别是位于南关大街与南顺河街交叉口附近的第一浴池(也叫南关浴池),位于衙前街的第二浴池,位于南顺河街西段(现税务局)的第三浴池和位于文庙后街的第四浴池。其中,第二浴池消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浴池为女子浴池,第四浴池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外地领导来许昌视察时,一般在这里洗浴。
浴池的淡季为每年的5月至9月。这段时间,几大浴池抽调工作人员至南关浴池院内的灯塔冰糕厂,集中加工冰糕、冰水等消暑产品。
“冰糕厂内是不是很凉快?夏天做这种工作是不是很舒服?”记者问。
“冰糕厂里热着呢!”任天佑说,那时房间里没有空调,制冷机也只是内部冰冷,为提高制冷效果,不轻易开启,一旦开启要迅速关闭。最要紧的是,熬制冰糕液需要生火,冰糕液在大锅中翻滚,房间内好似蒸笼。
“加工冰糕的生产线上有20多人,大家各司其职,备料、熬制、起桶、灌模、包装等过程有条不紊。销售旺季,工作人员24小时三班倒,灶火几乎没有熄过。同时,冰糕最怕见风,加工时吊扇都不能开。可想而知,当时加工间里的温度有多高,我们每天都热得汗流浃背。”任天佑说。
9月份过后,冷饮商品逐渐卖不动了,抽调至冰糕厂的职工陆续返回原单位,冰糕厂只留下少部分人员维持生产。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服务公司再抽调人员充实到冰糕厂中,冰糕厂再次迎来供销两旺的*金期。
灯塔冰糕厂的老职工张成义回忆,南关浴池后来改扩建,年,新建了一座5层大楼,原来拟命名春水池,最终定名为龙泉楼。龙泉楼集洗浴、住宿为一体,年正式开业,院内继续生产灯塔冰糕。
冰糕厂的生产环境却没有改观,夏天加工冰糕时依然闷热难当。张成义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当年,他们单位有一名孕妇,单位领导为照顾她,安排她到冰糕厂工作,特意交代让她熬制冰糕液。领导原以为熬制冰糕液是轻松活儿,可他哪里知道,熬制冰糕液一点儿也不轻松。
熬制冰糕液需要生火,房间内的温度较高,且熬制过程中需要不停搅拌,否则就会煳锅,加工出来的冰糕发苦、发涩。最难熬的是冰淇淋液,里面除了放白糖、牛奶、面粉外,还要放鸡蛋,熬制过程中需要不停搅拌,温度严格控制在93摄氏度以下,否则鸡蛋就会起絮,影响口感。
为省力气,这名孕妇索性爬到灶台上,坐在马扎上拿着铁铲不停搅拌。处在那种环境中,房间闷热,灶台生着煤火,黏稠的冰糕液在大锅里翻腾,热气腾腾,灶台上的孕妇如同蒸桑拿。“这哪是特殊照顾,这就是遭罪。”这名孕妇苦笑着说。
冰糕加工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加工出来的冰糕很香甜,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老许昌”的味蕾。据任天佑介绍,到20世纪80年代,灯塔冰糕涨价至5分钱一根,但仍深受市民喜爱,每天在冰糕厂门外等待购买的人都会排起长龙。
为采购冰糕,卖冰糕的商贩常常在凌晨两三时就开始排队,他们蹲守在冰糕厂大门口,随时抢购刚做好的冰糕。冰糕厂连夜加班生产,随时做好随时出售,几乎没有存货。鄢陵、襄城和临颍的冰糕零售商骑着三轮车在门口等候,三轮车上装着木箱子,箱子外套着棉被,每次批发数百根冰糕,连夜带回当地售卖。
“冰糕放在木箱中,可以保存6到8个小时,早上返回县城不耽误卖。”张成义说,有经验的小贩在出售冰糕时,按照“先四周再中心”的原则,每次打开一条缝,然后从里面摸出冰糕,这样木箱不容易散温,冰糕保存的时间更长。
“那时常常眼巴巴地蹲在院门口,等着推小车卖冰糕的老奶奶到来。一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我便攥着5分钱冲出去,然后盯着老奶奶打开木箱子,揭开白色的小被子,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冰糕露出来。”市民梁宝锋曾撰文记述大楼冰糕留给自己的时代记忆。“小心地揭开包装纸,轻轻舔一下,真凉、真甜啊!冰凉的感觉一直到达心里。一根冰棍儿常常是快化了,我才舍得吃完。”
“那时靠卖冰糕,一部分市民解决了生活问题。”张成义说,20世纪80年代,一根大楼冰糕批发价为4分4厘,销售价为5分,不少老太太推着四轮竹车或木车沿街叫卖,一天卖几百根,挣几元钱,一个月收入几十元。“我那时工资只有20多元,还没有卖冰糕的挣得多呢。”
任何生意都有窍门,卖冰糕也是如此。新手一天能卖一二百根就心满意足了,而经常卖冰糕的小贩一天卖出六七百根还嫌少。原来,有经验的小贩会“赶场”,他们知道哪里有潜在的消费客户,及时赶到那里将刚批发到的冰糕销售一空。
“电影院和学校门口最好卖,而城中电影院只有那几家,如春秋大剧院,人民电影院、工人文化宫等。”任天佑说,以前许昌城中的电影院屈指可数,且影片资源奇缺,各家影院共用一部影片胶片,这家放映完毕后,影片由工作人员快速拿到下家接着放。所以,卖冰糕的小贩心中熟知影片“转场”的时间差,在电影放映前赶到影院门口。此时,很多看电影的市民看到冰爽可口的大楼冰糕都会买上一根降温消暑。
停产已近十年,美名仍流传
吴焕青展示大楼冰糕厂的厂牌。记者贾同岭摄
龙泉楼生产的灯塔冰糕,虽然市民俗称大楼冰糕,但说到底,它并不是正版的大楼冰糕。那么,大楼冰糕具体在哪里生产的,老职工现在何处?记者心里仍很好奇。
“大楼冰糕和灯塔冰糕是用同一配方同时生产的。以前我们两家同属一个单位,后来我们分开了。”任天佑说,大楼冰糕厂在七一路西段的车站大楼下,改革开放后,生产设备承包给私人。年,大楼冰糕厂的老职工吴焕青在吴庄开厂,继续生产大楼冰糕。
“我们的灯塔冰糕厂坚持到年,后来便不再生产。而吴焕青的厂子继续生产,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也停产了,从此,大楼冰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任天佑说,吴焕青和他年龄相仿,大楼冰糕厂停产后,他便回到长青街的家中安享晚年。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大楼冰糕厂,结果显示,大楼冰糕厂的地址在华佗路西段的五郎庙,法人代表是吴焕清。吴焕清和吴焕青是同一个人吗?7月21日,记者先到五郎庙一探究竟,发现这里没有冰糕厂。随后,记者又前往长青街,在热心居民陈女士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吴焕青。
“我是鄢陵县望田镇人,原名吴焕清,但收录身份证信息时,名字错写成吴焕青。”他笑着说,他是原车站饭店的职工,曾参与生产大楼冰糕。后来,他在吴庄开厂,之后又将厂子搬迁至五郎庙,继续生产大楼冰糕。
“大楼冰糕因车站大楼而得名。”吴焕青说,车站大楼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地址位于七一路西。车站大楼正门对着许昌火车站,后院是许昌汽车站。车站大楼上有3个单位,分别是许昌旅社、车站饭店和火车站旅社,3家单位同属一个*支部。车站饭店夏季加工生产大楼冰糕,为许昌特色美食,包装纸上印有车站大楼图案。
车站饭店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当有名,饭店一般不对外营业,主要负责接待会议工作人员就餐。“我们这里的厨师手艺高超,不少领导慕名前来我们饭店就餐。”吴焕青说,以前许昌城内有不少知名国营饭店,如大十字街的许昌饭店、七一路上的七一旅社(望月楼)、西关的三食堂等,但最出名的还是他们车站饭店。
车站饭店冬季生产大楼汤圆,夏季生产大楼冰糕,这两种产品在许昌均享有盛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我们从各国营旅社抽调人手,在夏季集中生产大楼冰糕。”吴焕青说,现在他家中还保存有生产冰糕的模子。当年用这些模子生产出来的大楼冰糕供不应求,热销时还要限购。
“为提高产量,我们实行三班倒,机器不停歇,一天产出几万支冰糕。”吴焕青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货真价实的冰糕征服了几代人的味蕾,市民常常端着茶缸排队购买。“那时除了大楼冰糕外,我们还生产娃娃头、三色杯、冰水、冰块等产品。其中,冰水最热销。一杯冰水5分钱,人们排队购买。将一杯冰水一饮而尽后,那种透心凉的冰爽感觉令人难忘。”
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车站大楼被拆除,车站饭店不再生产大楼冰糕。“我带着车站饭店的冰糕制作设备,在吴庄开厂继续生产,为许昌市民提供味美可口的大楼冰糕。后来,大楼冰糕厂搬迁至五郎庙,一直生产至年。”
年,大楼冰糕厂停产,吴焕青忍痛变卖了工厂设备。工人们用氧气切割机将冰糕设备一一切割、拆散,论斤出售,最终仅卖得一两万元。看到陪伴多年的设备沦为一堆废铁,吴焕青心里很不是滋味。“大楼冰糕滋润了几代许昌人的心田,如今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许昌再无大楼冰糕,令人叹息。”
吴焕青从事冰糕加工40多年,对大楼冰糕饱含感情。厂子虽然停办了,但他的家中仍保存着大楼冰糕厂的厂牌、产品检验报告和冰糕模具。
“大楼冰糕成为历史,也是一种必然。”当天,他从家中找到大楼冰糕厂的厂牌,用干毛巾轻轻擦去表面的灰尘。“大楼冰糕多年未变的配方和制作工艺,早已无法满足许昌市民的需求。此外,冷饮品种日渐繁多,大楼冰糕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最贵时才卖两毛钱一根,几乎无利可图。”
“我们只在夏天生产冰糕,其他时间机器、人员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冰糕经营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吴焕青说,年,他60岁,精力相对有限,面对冰糕市场的困境,停产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心中有无尽的遗憾,但我并不为当年的选择感到后悔。”他说,即使当年大楼冰糕厂不停产,日后也会无疾而终。
现在市场上的冷饮品牌多样、口感多样、档次多样,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大楼冰糕的远去,从某种意义上讲,未尝不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吴焕青说,大楼冰糕是许昌的“老字号”,在许昌“饮食风俗志”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红火时,不少兄弟单位慕名前来学习,学成之后自己加工生产冰糕。如七一旅社、五洲饭店、龙凤酒楼、一二六厂、烤烟厂、一二六厂等均生产冰糕。
大楼冰糕厂停产后,许昌市面上又出现不少大楼冰糕的仿品。有些房地产企业还以出售大楼冰糕为噱头制造话题,勾起人们对大楼冰糕的回忆。
这些大楼冰糕的仿品,无论在外形、图案还是口感方面,都接近于大楼冰糕。但市民品尝后,发现不是原来的那个味儿。
“或许,大楼冰糕早已成为一个符号,深深地烙在‘老许昌’的心中,那种冰爽、甜美的儿时印象谁也无法代替。”吴焕青说。
许昌晨报记者贾同岭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