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玲玲,内蒙古赤峰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中国共产*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年第12期。
摘要民族问题的概念潜藏于不同语境下“民族”一词含义的演进脉络之中。追踪清末民初“民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可知,在中外互译过程中,“民族”是文人士大夫用以译解外邦之民的本土词汇;至庚子事变,旅日国人从日文引入民族主义思想以挽救危亡,此一过程中“民族”获得了“国民”和“国家”的现代含义。然而,革命派按照民族主义的逻辑草创的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即面临内部合法性和外部侵略的双重挑战,从而构成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初始内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民族问题被纳入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格局中来界定和解决,无产阶级**通过民族民主联合的方式,有效团结各民族,打破了民族区隔,进而破解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难题。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研究项目“历史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编号:20VMZ)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平等;民族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观念是指人们用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所表达的思想。它能够传达某种意义、进行思考、绘画、写作和与他人沟通,从而实现社会化,形成公认的普遍的意义,建立复杂的言说和思想体系并与社会行动联系起来,对社会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个现代*治观念,民族问题起源于中西碰撞引发的天下体系崩解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衔接期。显然,厘清民族问题概念在这段历史中的演进脉络,既必要且有意义。诚如概念史家所言:“许多产生于近代、与外部世界和事务有关的新概念,是不可想象的。一旦脱开这种概念考辨工作,我们认识近代历史的眼光,很可能会变成空洞而混乱的观念杂合。”同时,概念是构成意识形态的要素,意识形态是由一个个概念排序组合的观念系统,意识形态解体并不意味着构成它的概念解体,概念可以游离出来继续在*治和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因此,概念研究是理解意识形态的基础。
目前概念史研究还未将民族问题列入概念清单,同样,现有民族问题概念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尚未涉入观念史研究的方法。在研究路径上,观念是用关键词表达的可社会化的思想,与注重思想家原典的思想史研究不同,观念史研究必须以表达该观念关键词的出现规律为线索,通过解读不同历史语境中关键词所表达的具体意义,来呈现这一观念的历史演进脉络。民族问题概念潜藏于不同语境下“民族”一词含义的演进脉络之中,笔者以近代报刊中“民族”一词为关键词,探寻中国语境下民族问题概念的起源和演进脉络。“民族”一词是中国本土词汇,表“种族”“族类”和“宗族”等意,在晚清以降的中外互译过程中,“民族”一词逐渐获得了“国民”和“国家”的现代含义,西文语境中的nation也经历了中世纪的“非*治组合的族类”和18世纪下半叶的“国民”和“国家”含义的演变过程。考察中文语境下“民族”一词接近nation现代含义的过程,也是探寻民族问题概念起源的过程。
笔者选定年“民族”一词初现到年民族问题内涵基本形成这一时期为研究时段,根据“民族”一词词频分布规律及其所折射的民族问题概念情况,可将中国语境下民族问题概念起源和流变过程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二民族问题概念形成的认知基础(-年)如图1显示,年以前,“民族”一词只是零星出现。这一时段“民族”一词是士大夫用以理解外邦之民的本土词语,多取“族类”“种类”和“宗族”等意,同时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在英译汉书中亦使用“民族”一词对译英文race、ethnos、people等词,以便于中国人理解。因此在中西同文化的过程中,“民族”一词的本土含义向外邦延展,国人开始用对等的眼光看待他者,这是民族问题概念形成的认知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一些开明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此时便用“民族”一词传统含义译解外邦之民。如被革职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在镇江与好友魏源彻夜长谈嘱其写一本认识西方激励世人的书。年1月《海国图志》前50卷书成,魏源在《国地总论下》写道:“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显然他已意识到不能再用“夷狄”称呼对方了。又《卷十东南洋五》曰:“民皆拜佛,山内有野民,族类愈不一,缅甸人能识”;又《卷四十八大西洋》载:“其国古时列分,其居民族类各殊,至於土耳其。”《海国图志》多处用本土“族类”而非夷狄概念指称外邦之民,士人们能够用对等的眼光看待外邦的人和事。这表明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开始松动。
在魏源和林则徐等开明士人的呼吁下,咸丰二年(年)以后,中国境内涌现出大量介绍域外史地的书籍,外国人、外国事逐渐成为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