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不说我自己近期读书心得了,跟大家分享一则我喜欢的书界新闻。这条新闻来自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卫报》,译者是刘桑。
年4月12日,英格兰和威尔士各地的书店纷纷开业。这是自去年12月进入疫情封锁期之后,这些书店首次恢复营业。据书商描述,读者们就像“进了糖果店的孩子们”一样,争相涌入书店购买书籍。截至4月17日,短短7天时间内,共售出图书万册。根据尼尔森图书数据公司提供的官方数据,出版市场的销售体量周度增幅达33%,而销售额的周度增幅达32.5%。
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家门店均已开门营业,并将从下周开始重启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分店。水石书店的运营总监凯特·斯基普说:“重新开业真是太令人高兴了。重新站在书架之间,感受纸质书的触感,与其他人讨论书籍,这种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我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在一起交流和推荐作品了。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想看什么类型的书,那么到书店来,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开业第一周,水石书店畅销书榜单上的作品是:玛姬·欧法洛的获奖小说《哈姆奈特》(Hamnet)、B·P·瓦尔特的悬疑惊悚小说《晚餐来客》(TheDinnerGuest),马特·黑格的《午夜图书馆》(TheMidnightLibrary),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以及理查德·科尔斯的回忆录《悲伤狂想曲》(TheMadnessofGrief)。
斯基普说:“在恢复营业一周之前,我们就提前安排人员回书店做准备工作了。我觉得这么做非常重要,我们可不想到时候书店里死气沉沉的。好在,许多人对于书店重新开业都感到非常兴奋。”
年,英国的图书销量达到8年来的最高水平。即便在封锁期间,英国各地的书店营业状况并不稳定,仍然售出了2.02亿册纸质书。大型出版社的盈利情况依旧可观,亚马逊等零售巨头创下了历史最高利润,许多独立书店也得到了当地社区的大力支持。
疫情不但没有影响英国的图书销量,反而逆市上扬,书店恢复开业,读者就像过节……这则新闻,值得我们深思和体味。
01.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著
多年之后,人们提起汴京,都会称其为一场梦。
有人说,如果人间有理想国,必然是《东京梦华录》里的汴京。汴京,亦称东京、汴梁,位处现在的河南开封,是北宋的都城。
孟元老生于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仪曹,在东京生活了23年,晚年追忆昔日旧京的繁盛,写成《东京梦华录》十卷。
《东京梦华录》不是戏本,里面没有故事,它更像旅游指南,心平气和地介绍一个仙境。它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白描汴京,勾勒四时风俗。
用“吃货梦华录”来代称此书也不为过。宋人在吃法上喜好鲜爽脆嫩,对卫生条件也很挑剔,细节理念与极简美学的一脉相承领先全世界。京师之人阔绰又审美在线,以纯银铸餐具厚待饮食可见一斑。
有幸得睹汴京之盛者,皆称自己梦游华胥之国。梦里的汴京,花香载道,笙管齐天;山珍海味,注碗盘盏;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商铺林立,瓦肆众多……
02.
《永隔一江水》
邓安庆著
《永隔一江水》以一本书呈现一个典型中国乡村的生活图景。纵观全书整体结构,四时有序,时间感贯穿。与作为地标的长江,共筑起一个剖面虽微、跨度完整的时空。七部短篇可独立成篇,合拢则是暗线通汇的长篇。
勾连往事,观照现时,那些发生在长江边上的微末人生一样步履不停,恰如江水一般永无停息。我们藉由人物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于雨意氤氲的水面,人生种种况味,尽皆寓于目之所及空镜中的风物流连。
跟随作者,面对亘古不变的江水和雾、月和星子,体悟生命的河流之静谧流深。无穷无尽的江水推着大家往前走,不舍昼夜,这人类的风景,如此辛劳,却自生出澄澈心境。
03.
《天才永生》
朱石生著
年,欧洲有两部著作问世,其中一部改变了人类对“大宇宙”(天体)的看法,另一部改变了人类对“小宇宙”(人体)的看法。人们认为,这两部著作的出版是个分水岭,从那以后,人类开始进入现代科学时代。
这两部著作,一部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另一部就是维萨里的《人体构造》。维萨里之后,人们不再盲目照本宣科,仰仗圣贤,开始用眼睛看世界,建立起比较科学的人体结构学。
《天才永生》简洁又浓烈地讲述了维萨里的生平故事。作为医学大神系列的开篇,这本书内容专业详实易懂,有股江湖气,文字颇有些冷幽默。这个系列共十四册,是很薄的文库本小书,在通勤路上加午休时间就能读完一册。
04.
《生命进化的跃迁》
尼克·莱恩著
《生命进化的跃迁》把科学史、科学理论和前沿评述精妙结合,信息量大,知识点密集,不断启人思考。作者尼克·莱恩将亿万年生物残酷且惊心的演化历史,转变为这本带着优雅与幽默的枕边故事。
对你我来说,摆脱了生物课本中那一个个枯燥繁琐的概念、方程和分子式,印象里那个一脸严肃的达尔文老爹,也终于变得和蔼了好多。
这本书里很多观点还只是假说,但足以让我们窥见科学与生命的精妙。科学是对已知之境的礼赞,虽然我们注定会犯错。
已知的边缘,
必见辽阔之地。
音频文字版
大家好,我是晨报书虫。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本周书榜上的《永隔一江水》。
下面朗读的片段,来自本书的序言,是作者邓安庆自己写的。
序言的主标题是:一写家乡,我就像鱼儿回到了水里。副标题是:我为什么想写《永隔一江水》。
长江是我永恒的写作源泉,我的小说人物也在长江边长大,那里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与长江紧密相连。他们无论是离开还是回来,都离不开长江。所以我希望小说结束在长江中央,这像是一个隐喻,此岸与彼岸,我们在行进的途中,“像是漂浮在无限的虚空之中,不知由来,不晓过往”。
《永隔一江水》里的人物,也不都是凭空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原型。这些原型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亲人们。每年回家吃席的时候,一桌的婶娘叔爷,我挨个看过去,每一个人这几十年来的际遇都在我内心中翻涌。他们中间有一些我写过,有一些我没写,有一些我合并成一个人物,有一些我拆散到其他人物身上。时间累积的力量,体现在他们的额头、发色、皱纹,还有黧黑的手掌、蹒跚的步伐、说话的声调上。这个村庄除开房屋的翻新,基本格局几十年来无大变化,我熟悉的这一代人逐渐凋零,新生的一代人也随着年轻的父母飘散各地。也许有一天这个村庄会消亡,我唯一感到安慰的是我为它写了一系列的文字,好歹是一点微茫的记录吧。
最后再次回望写《永隔一江水》的过程,真是无比充实无比幸福的一段时光。那时候几乎以每天五千字的节奏往前推进。每天我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就像是有一只野兽,在我心中咆哮走动,渴望着被放出来。我太珍惜这样的状态了。我必须紧紧地抓住它,充分地榨干它,方能罢休。写完后,我的身心处于一种舒适的疲倦感中,立马会把稿子发给几位信赖的朋友看。他们都非常惊讶我的写作速度,连我自己都惊讶。歇息了一两天,我的身心又一次躁动起来,渴望着投入下一篇小说的写作中去。我被这股持续的激情推动着往前走。而我搭建起的小说世界一步步成型,直至完成。现在,我也想邀请更多的朋友进到这个小说世界来走走看看。希望你不虚此行。
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倾听,我们下期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