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
刘海粟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为中国的美术教育贡献一生,硕果累累。近日,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梁晓波编著的《沧海真源——刘海粟文献史料集》,以刘海粟珍贵史料为基础,通过文献的梳理还原刘海粟一生。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刘海粟素描作品和刘海粟艺术理论体系,破解了诸多关于刘海粟的历史疑团,还原出真相。本书从新兴艺术策源地、彩笔昔曾干气象、师恩难忘、艺术叛徒、虎步东洋、打破古今中西界限、中国文艺复兴大师、彤彤报国心、历劫不磨、晚岁辉煌这几个部分,对刘海粟生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
前言(节选)
刘伟冬,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作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的一代宗师,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改为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刘海粟先生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以及绘画创作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海粟先生秉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之理念,以西学东渐之式,于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业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即后来被誉为“新兴艺术策源地”“民国最高艺术学府”的上海美专),传授中西美学经典。后又数次游历亚、欧、美诸国,在推广国学美育经典著述与艺术精品的同时,又以敏锐超前的眼光,将西方学术前沿之美学理念与创作方法带回中国并广为推行,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沟通开拓了历史性的新篇章。
年成立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外观
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工作的先行者,在艺术教育方面,刘海粟先生采取“因中国之材而施教”的方式,通过当时西方近现代艺术的某些绘画创作形式,有效地规避了西方学院派绘画教育对于工具材料的严格限制与长期反复的西画基本功练习,强调写生的创作形式,鼓励学生在绘画的中西结合方面、绘画的生命力以及自由度等观念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作,也由此培养了大量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艺术人才。
年出版的《上海振青社书画集》中收录的刘海粟铅笔素描作品。振青社是刘海粟、汪亚尘、丁悚等上海图画美术院创始人与杨守敬、吴昌硕等海派名家组织成立的艺术组织。振青社社员作品后来成为叶九如的收藏,并辑入叶氏年编辑出版的《三希堂画谱大观》
本书搜集了千余件刘海粟早期珍贵史料,令刘海粟散佚超过大半个世纪的美术理论体系得以完整还原,极为有力地填补了对刘海粟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大量珍贵文献实物多出自其私藏。
通过对刘海粟先生自20世纪初期起陆续出版发行与编纂撰写的文章、插图、书籍、教案、书信等史实资料的梳理研究,从文献的视角回顾与展现了刘海粟先生及其“朋友圈”的朋友们——一批心系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前瞻性的目光、创造性的思维、坚忍不拔的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
年刘海粟为章太炎主编的《大共和画报》所作的部分钢笔画插图(首四幅为原作,私人收藏)
无师自通的老校长(节选)
冯健亲,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纵观对老校长的介绍、宣传与评论,大体可分几个时段。年春被日军押返上海之前的,比较正面;年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间,有所谓“落水”的质疑;年后至被任命为华东艺专校长期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年至“文革”结束成为批斗对象;年获全面“平反”之后,重趋正面,但也出现污名化的杂音。因此,对老校长的评价往往毁誉交集,严重影响了老校长对中国美术及教育事业的贡献与作用。时至今日,赞扬与诋毁各执一词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微博上仍经常会有“徐气量小,刘也曾欺世盗名”等留言出现。所以,我认为当下研究老校长的首要任务之一,应该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展现真实的刘海粟”。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事实,只有尊重事实,才能真正梳理出老校长的历史贡献。而他早期著作的发现,成了有力的佐证。
《美术》杂志是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创办的中国第一部美术专业杂志,年10月创刊(11月25日正式出版),至年5月共出版三卷8期。刘海粟美术馆分馆藏
老校长在童年时就非常富有艺术天分。年10月出版的《刘海粟国画》,书前收录了《文艺春秋》主编章衣萍所撰《海粟小传》,其中就有如下记载:“他从小就很聪明。一切伟大的天才,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很聪明的。他有了聪明的天才,又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母亲是洪北江先生的女孙。海粟小的时候,受他的母亲的严格调练,他怕他的母亲比他的父亲利害,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比父亲的影响多。十一岁,他由家塾进绳正书院。有一天,他用大笔写大字,成功一副‘逢源原委,勇智宏辩’的对子。笔力刚挺奇气。他的同学和老师,对他都很敬爱,叫他是‘神童’。他的天性欢喜书画,在书院的时候,他常常个人举笔乱涂,很骄傲,看不起平常的儿童。他的家庭是武进世家,自然拘守礼法,习惯豪华。”这一段记述既真实又生动,把老校长的童年生活、家庭背景与个性描绘得活灵活现,同时也给我们研究老校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实在的起点。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刘海粟第一部个人专著《画学真诠(第一集):铅笔画写生》,年4月再版
有关老校长早年的艺术成长与经历,倪贻德发表于年的《刘海粟的艺术》表述得比较全面、确切。他把老校长的艺术发展分为三个时代:第一期——萌芽时代;第二期——后期印象派时代;第三期——欧游时代。“说起海粟先生艺术的萌芽时代,也正当中国艺术的萌芽时代——这是真的,他和中国的新兴艺术(洋画运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要论到他的艺术,就不可以忘记了中国的新兴艺术的背景——那时候艺术界的情形,我们不必讳言,所谓洋画家者,大都在作西洋画片的临摹,他当然也不能免此例外。但是他毕竟和他人不同,那时候所谓仕女画,以及布景画式的油画,正盛行于上海滩上,而他却已经在用着真挚的态度、周到的描写,在画着崇高的枯干、辽阔的原野,以及象征英雄气概的野兽了。这些画,虽然在现在想来是非常可笑的,但已经可以看出他伟大的未来了。”“从萌芽时代到后期印象派时代,中间还经过一个印象派的过渡时期……年以前的时代,日本的洋画界,印象派正风行一时,海粟先生和当时留东归来的几个洋画家,也自然受了这样的影响。那时候,临画当然是废止了,所谓‘写生’便代之而兴。而那写生,便是取了印象派的手法的。海粟先生正可说是这种画派的代表者……日本的艺术界在年现出一个新的时代,那便是后期印象派的风靡……他的色彩虽和凡?高一样的强烈,而凡?高在强烈中似乎有悲怆的叫喊,有可怕的命运潜藏着,而他在强烈中却有富丽辉煌的感觉。”倪贻德本身就是那个年代著名的油画家与教育家,他对当年美术界的描述既贴切又深刻而且生动。我以为,有了上述两则真切的描绘与介绍,因为都是当年的记述,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如身临其境的氛围,对于我们探讨老校长早期著作的价值与历史贡献,是极其必要的。
年10月蔡元培为上海美专在教育部立案及组织捐款事宜复刘海粟函,并请刘海粟代选购群益书社出售的德国画片
从现今已经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看,老校长结集成书的早期著作包括《写生新说》(—年)、《画学真诠》(年10月初版)、《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年5月初版)、《新学制图画教科书》(年7月初版)四部。这些著作都完稿于年以前。那个年代的上海滩有十里洋场,自然成为中国新艺术的起源地。正如倪贻德先生所描绘的,“所谓洋画家者,大都在作西洋画片的临摹”,而老校长除了临摹之外又开启了写生;当少数去日本的留学生学成回来之际,他于年9月至10月与陈国良、贺锐、俞寄凡、汪亚尘结伴赴日本考察,在掌握第一手材料之后还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年,民国教育部开始实施新学制改革,时年26岁的老校长应邀参与了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审定工作,最后还完成了初中新学制图画教科书的编撰。这都是老校长的过人之处,这四部著作则是实实在在的旁证。
《艺术》,上海美专“艺术学会”于年4月14日创刊,由《时事新报》作为副刊发行。创刊号至第12期为旬刊,第13期起改为周刊。至年12月26日共出版期
年1月,“上海美专十一周纪念展览会开幕暨西洋画科十二届初师科七届毕业式”上,康有为与刘海粟出席并与师生合影
《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是老校长年赴日考察期间的见闻与体会的记述。其中不少见解非常独特并超前,如观察到日本*府大力支持美术,但美术界对*府主导的“帝展”并不买账,不愿受其羁绊,民间主导的“院展”“二科会”等展览,足与“帝展”抗衡,甚至比“帝展”更具创造性与生命力。于是大胆提出“艺术确立的根本主义,在发展个性,要把各人的天才极意发挥起来。就个人而论,必须如此,方才能成功一个有用的艺术家,就社会而论,也须人人各用他的特长,自动创造、发扬起来,才能够合成一个真实美化的社会”。
胡适年为刘海粟扇面《西湖高庄》题诗
当看到日本画家名为创造,实际大多仅求形式并缺乏个性精神的作品时,老校长认为:“东抄西袭的改造,谈不上是彻底的改造,在虚心地深入研究古今中外‘画法’和‘主义’的同时,不能单纯地根据‘新旧’为标准,而应根据是否符合真实自然来判断是非高下,唯其如此,才不受‘画法’和‘主义’先入为主的束缚,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个性做出创新和改造,才称得上是彻底的艺术革命。”正是这些真知灼见指导着老校长在艺术与教育上的探索实践,并取得超越常人的卓越成果。同样是考察,或作画与上课,天才与常人的区别就在这里,再加上老校长刻苦坚持与勇往直前,才能成为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与新艺术教育的奠基人。所谓“无师自通”,只是一个概略的说法。老校长的童年,母亲洪氏就是一位严师,给予他难得的基本学养;绳正书院的谭亷老师虽然不满意其任性涂鸦,在上海则是推荐他去布景画传习所的介绍人。
刘海粟于年9月23日在上海美专举行题为《人体模特儿》专题演讲,由上海开洛公司作无线电直播。演讲稿相继发表于10月10日《时事新报》“双十增刊”、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以及12月4日《艺术》周刊。当中所述“艺术叛徒”出处,实为口误
康有为年题赠刘海粟手迹,期勉刘海粟“继郎世宁开新派,合中西之妙为大家矣”。后收录于年出版的《海粟近作》
有报道说,年有外国记者问老校长:“你的老师是谁?”回答则是“周湘老师”。这应该说是老校长唯一自认的美术老师。周湘是上海布景画传习所的创办者及教师,早年受教于翁同龢,戊戌*变后受嫌疑而亡命日本,偶遇一位同窗的父亲出使欧洲,他能通英语,就受聘为秘书,在欧洲他并未读过美术学校,和一些画家交往密切而自学成才,回国后于年夏在上海开办布景画传习所,为我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培训机构。
年8月20日元培为刘海粟国画《言子墓》题字
关于教学情况,学员陈抱一于年曾有记述:“当时周氏的教法,目的在于结构布景画的形式,但看他的水彩画,似乎仍不外呈中国画方式所导来的那种趣味,那时我也并不感到周氏的洋画法与教授法能引起我的兴趣和热情。”老校长在传习所学了半年,周湘的画法与教法不合他的个性应该比陈抱一更强烈。当时年龄最大的学长乌始光久居上海,经他介绍,老校长在外滩外籍人开的“别发”“普鲁华”书店看到不少西洋美术画册,还买了委拉斯开兹、戈雅等人的画集,爱不释手之余还精心临摹,既锻炼了绘画基本功,又对西洋画与新美术的认识可谓打开了畅想的“闸门”。
年1月《晨报》副刊《星期画报》对刘海粟年12月归国画展所作报道
康有为集句题赠刘海粟“南浮江淮达闽越,前追董巨凌荆关”,并题款:“海粟仁弟有天纵之才,画笔生动无伦。”
由此说老校长“无师自通”亦不为过,而自认周湘为老师,则是中华美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经典体现。相比之下,悲鸿先生的“启事”之争,斥曾短期入校学习的上海美专为“野鸡学校”,应属“过分”之举。而晓波在《沧海真源》中,对于悲鸿先生与海老的矛盾、海老“艺术叛徒”绰号的确切出处、“文化汉奸”的疑云等热点问题,都有详尽的考订与阐述,在此我不再赘述。
刘海粟撰西洋画系讲义《近代绘画发展之现象及其趋向》
刘海粟在《色粉画》中编绘的风景、人物、静物范图
年冬,刘海粟与夫人张韵士,好友傅雷、刘抗、张澄江等到访著名雕塑家朗多斯基工作室
年6月,刘海粟在巴黎克莱蒙画院举行个人画展,展出在法、瑞士、比、意、德各国所作油画40幅。国立巴黎美院院长贝纳尔、国际著名雕刻家朗多斯基等众多名流出席。巴黎美院教授路易?赖鲁阿撰写画序称刘海粟为“中国文艺复兴大师”“即于欧洲艺坛,亦是一支生力军”;此文由傅雷翻译后,首发于7月20日《北晨画报》刘海粟画展专版,并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年,蔡元培为刘海粟年所作的国画《米苏*行旅图》题诗,后收录于商务印书馆年出版的《刘海粟国画二集》
《良友》年第期决澜社第三届画展专页
刘海粟年在南洋隐居时临苏轼《寒食帖》
《今日画报》年第4期“沪垒片断:艺坛的巨人刘海粟先生及其夫人夏伊乔女史”图文
刘海粟年1月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时部分媒体评论
《上海画报》12月15日第期“海粟画展特刊”
刘海粟完稿于年的《海粟丛刊——西画苑》,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封面有绿、紫两种。年改版为五册本
刘海粟首度欧游归国后发表于年《艺术》月刊的《现代艺术》,介绍欧洲各大现代艺术沙龙以及野兽主义、新自然主义、未来主义、折衷主义、理想主义、纯化主义、达达主义等现代新兴艺术流派
商务印书馆分别在刘海粟首度欧游和二度欧游归国后编辑出版的《海粟油画》()、《海粟油画第二集》()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