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安徽散文middot实力派王贤友
TUhjnbcbe - 2021/5/22 11:17:00
怎么诊断是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歌唱者

王贤友

文化人是有两种肖像的,一种是父母给的,是基因;一种是自己创造的,人为的。前者,是自然面相;后者,是精神肖像。这两种肖像一般人是无法缝合在一体,而诗人、文化工作者许泽夫就用自己的诗歌和行为将它们“合二为一”。

在全国散文诗界,许泽夫已经抵达一般创作者难以抵达的地带。

还是在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年会上,我们因散文诗不期而遇,那时,他好像是才四十出头,会议期间,时而沉静不语,时而滔滔不绝,而涉及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声音立刻就变得高亢洪亮起来,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不捏着嗓子说话,不捏着嗓子做人,不捏着嗓子写诗。

许泽夫以自己的方式,侧身走过同时代人的身边,“我永远忘不了你绝望的样子:……藕白的肚皮鼓鼓的,仿佛有许多话要说,仿佛有许多歌要唱。……很多年过去,无论我迁徙到哪一座城市、哪一个小区、哪一幢住宅,半夜,你的歌声总在窗外响起,冲撞着我的耳鼓。”这就是诗人“深沉的男中音”式的独白。我,读着,读着,这种忏悔,这种拷问,我发出了感慨:您的举动,让我难忘,您的行为,真是好可爱。

他将所思和所见都融于社会,融于人性,融于历史的思考,因为他的创作是“舔我的脸,让我醒来后潮湿了枕巾”的情感记录,是一种负责任的写作,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那种无病呻吟,孤芳自赏。如果将许泽夫的文字视为滴滴不断的水滴,就可以见到中国文人传统的情怀,见到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的源头,就有蓦然泛起的记忆。他几乎是与时代变革同步走来,以作品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嬗变,在性灵散文诗中,他真实表现了自己的性情、感情、才情及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你理解一个贫苦家庭的苦衷,像我皮包骨头的小弟,喂什么吃什么。喂稻吃稻,喂糠吃糠,从不挑食。实在没什么可喂,你就到室外吃几只小虫子,吃别人家掉下的饭粒,甚至,牛粪里未消化掉的草籽。”这是写那些散养的老母鸡吗?文学的寓意出来了,文字的张力出来了,许泽夫个人的文学风格也出来了,也就无愧于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的荣誉。

在许泽夫的“回忆录”中,我们聊起当年的情景,不禁感慨万端,既有对“伯乐”的帮助充满感激,也有对自己坚持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的感慨。年以后,社会风潮变化,一些文化人纷纷下海经商,转型。许泽夫面对困惑,诱惑,冷静地审视自己,听从心灵呼唤,意识到只有文学创作才符合自己的天性与理想,一直坚守自己的文学追求。面对并不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纷乱迷惑,他都能理性地升华为用文学来表达自已对社会的认识,分析。同时不知疲倦地阅读名著,从世界文学精华中,发现更多的对人类社会的探索思考。

许泽夫对文学的追求,也凸显了对自己的所选择事业的有始有终的人生信仰。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对自己热爱的事情,会全身心投入并做到极致。如“爱情隧道”“散文之乡”“我从包公家乡来”等系列活动,无疑拉动旅游消费,提升文化品牌,推进文学创作,都是有益的,有力的,有成效的。于此,许泽夫由一名诗人和文化工作者,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

生活仍需直面,文学仍然继续,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社会实践,许泽夫都是一位不知心倦的歌唱者。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贤友,字人美,安徽省肥西人。于《诗刊》《安徽文学》《散文百家》等刊物发表作品余篇,出版“老合肥三部曲”及《思想的门槛》《从心记》《风俗自由谈》等作品集九部。现供职于合肥市文联《未来》杂志社。

征稿启事

各位会员好,为进一步做好会员服务工作,展示会员文学成就,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散文middot实力派王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