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策略
以史为鉴:如何定义这波调整的性质?
5月以来,市场出现明显回调,如何定义这波调整的性质?本期周报重点对此展开讨论。结论上,我们认为,一轮牛市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可以分为三阶段,当前A股处在第一阶段,近期调整是上涨趋势中的回调,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轻指数、重个股”,即指数磨底但牛市主线相关的成长股展开有序上涨。A股进入牛市第二阶段的驱动力已具备,下一步复苏或改革有望成为催化剂。短期来看,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或仍对风险偏好产生扰动,但基于市场对利空的反映,下行风险或主要体现在磨底时间,而非空间上。以史为鉴:牛市从最低点走向最高点可以分为三阶段
以-年和-年两轮完整的牛市为例,可以发现,市场从最低点走向最高点的过程中,指数和结构的演绎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循。具体而言,一轮完整的牛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特征为“轻指数、重个股”,指数无明显涨幅,但主线超额收益显著;第二阶段特征为“重指数、轻个股”,指数和主线均有显著收益,但主线超额收益收窄;第三阶段特征为“重指数、重个股”,此阶段指数和主线同样有显著收益,与此同时,主线超额收益显著。当前A股处在牛市第一阶段:宏观环境、市场信号、结构演绎的验证
年7月,我们基于估值见底的逻辑提出“市场进入历史性底部”,而后写了系列报告“对市场从熊市过渡为牛市的指数和结构演绎”展开分析探讨。包括《以史为鉴:接下来A股的最大特征在于成长股展开有序上涨》(结构演绎)、《以史为鉴:市场底通常领先经济底》(宏观环境)、《以史为鉴:低价股行情是什么信号?》(市场信号)等。
复盘市场表现,综合宏观环境、市场信号和结构演绎等维度验证,我们认为A股已经进入牛市第一阶段。具体而言,就宏观环境验证来看,市场底领先经济底,且年一季度剩余流动性开始由负转正;就市场信号验证来看,年四季度的低价股行情预示着熊牛转折点;就结构演绎来看,指数自1月4日见底以来,涨幅为为15%,指数虽磨底但市场具备较强的赚钱效应,个股乃至行业超额收益显著。A股何时进入第二阶段?驱动力已具备,复苏或改革有望成为催化剂。
我们认为市场进入第二阶段的驱动力已经具备,即,基本面驱动力为企业盈利触底向上,资金面驱动力为当前险资配置仍处低位。然而,驱动力客观存在,但尚未显性化,我们认为催化剂或在经济数据发布强化市场基本面共识,或者改革措施出台提升市场风险偏好,继而驱动增量资金入市。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再起波澜,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将再次面临与去年同样的下行压力,因为相较于年货币环境和财**策都发生较大变化,整体融资环境相较于去年已经明显改善,而这点是盈利更核心的驱动因素。市场观点:当前处在牛市初级阶段,科技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整体而言,短周期经济复苏背景下,A股企业盈利触底回升,且盈利韧性强于宏观韧性。指数上,我们认为当前处在牛市行情启动的底部区域,短期调整是入场机会;结构上,题材股退潮,市场回归基本面,成长和价值双轮驱动,消费蓝筹是压舱石,科技创新是主线,低估值早周期估值修复(银行、汽车、周期股)。风险提示:贸易摩擦超预期;通胀上行超预期;A股盈利的预测值与最终数据存在偏差。
(分析师王杨)
金融工程
因子方法论之四:组合优化中被低估的风险
主要结论
常规组合优化倾向于低估组合的实际风险:在常规的组合优化问题中,优化后求得组合的实现波动往往显著高于模型原本的预设水平。
常规优化结果对实际风险的低估源于结构化风险模型的缺陷:结构化风险模型不可避免会忽略一些潜在的风险因子,若最终组合包含这部分风险因子上的暴露,这些暴露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会被模型忽略,导致组合实际风险低估,该问题被称为FAP(FactorAlignmentProblem)。
将生成alpha信号的因子加入风险模型不能解决FAP:由于组合优化问题中约束条件的存在,使得最终组合的超额权重与alpha信号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即便风险模型完备到能解释全部alpha信号,FAP问题依然显著。
修正后的AAF模型是FAP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我们在AAF模型(AlphaAlignmentFactorApproach)的基础上,基于数学推导给出了其修正后的形式,实证结果表明,新模型能有效解决FAP问题。
修正后的AAF模型可以将有效前沿上推:我们验证了修正后的AAF模型除了能正确估算组合的跟踪误差之外,还可以大概率将原始组合优化的有效前沿上推,从而可以在同样的已实现波动率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年化收益。风险提示:本文所有实证结论均基于案例的历史数据,模型外推有失效风险。
(分析师高子剑)
行业
传媒: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广告及付费19年均有望保持高增长
投资要点
终端渗透驱动OTTTV用户快速增长,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年OTTTV用户规模净增超万户,期末用户规模同比增长48.2%达到1.64亿户。OTTTV收视份额达到36.69%,同比增加12.08pct,成为仅次于有线电视的第二大收视渠道。年中国彩电零售万台,同比微增0.5%,其中智能电视销量占比达到89%,奥维云网预计年零售量规模将同比上升1.6%,智能电视零售量占比提升至93%。根据勾正数据统计,年中国智能电视保有量渗透率为36%,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持续提升,至年分别为41%、46%、49%及53%。
OTTTV起步于中国激烈竞争的在线视频行业及高度市场化的彩电行业,从诞生起即形成了多方强力角逐的市场格局。1)近年来传统彩电企业市场份额受到互联网品牌挤压,利润空间被压缩,单纯依靠硬件实现盈利增长困难。应用层具有规模效应,彩电厂商基于其硬件终端构筑起的入口优势,在OTTTV产业链中获得一定市场份额。2)BAT在TV端延续了桌面端及移动端的优势,使用时长、激活用户数等指标稳居行业前三,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有较大优势,三家企业互联网电视视频应用渗透率均远超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在OTTTV领域真正实现了“overthetop”。3)由于中国电视大屏的强监管环境,国有牌照方在OTTTV产业链中地位特殊,具有一定议价权的同时,也普遍面临内容瓶颈,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如何向内容环节渗透,以及如何与内容方、终端合作,更好的运营用户。
广告收入年有望翻倍,多屏绑定营销培养付费意识。1)广告业务一般起步于用户规模化后,即使在线视频用户增速降至15%(年),在线视频广告收入规模仍有98%的增速,我们认为当前OTTTV广告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勾正数据预计年OTTTV广告市场仍有翻倍增长,达到亿规模。2)会员业务方面,我们认为短期客单价大幅提升概率不大,但长期有提升空间。当前OTTTV用户付费渗透率及绝对值较低,当前市场上普遍采用与优爱腾等视频大厂打通多屏会员体系的做法,以拉动TV端会员付费,我们认为在渗透率继续提升及绑定销售带动下,会员规模及收入短期保持较快增速的确定性高。3)长期来看,随着智慧家庭应用生态的完善,OTTTV未来有望成为客厅应用重要入口之一,基于客厅场景,提供更多增值性服务、电商、教育、医疗等新的场景应用,进行深度的用户运营,值得期待。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