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职工园地和报纸间的趣事
TUhjnbcbe - 2021/3/3 3:59: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85172.html

孩童时对报纸的痴迷

在我5岁时,家里来了一群说着南腔北调的青壮年男人,他们自称来自广西,是我县松香厂从千里之外请他们来景东采脂的。白天,他们上山采松脂。晚上,他们就爱逗可爱的我打发时光,我也乐意缠着叔叔们教我学识字,并且学会了一部分诸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景东县、文龙区、一、二、三……”之类的汉字,并且喜欢上了认字写字。

有一天,广西叔叔从大龙街买回了6把圆柱形的面条,外面包着一层纸,纸上还有字,我好奇地问广西叔叔,这是什么纸,他们告诉我这是报纸,是面条加工厂从机关单位收来包面条的。一把面条下锅,面条壳就空了,一个广西叔叔准备把面条壳撕成两截用来提黑锅,我想看字,就赶忙跑过去叫喊:“叔叔别撕,我想看看报纸,你用菜叶去端嘛!”广西叔叔手下留情,把空面条壳给了我,并且教我念了面条纸上的一些字。

上了小学以后,识的字越来越多,除了语文课本,课外书主要就是看面条纸上的字了!那时,面条还是稀缺的加工农产品,想要得吃一是用钱买,二是用小麦去换。20世纪80年代,整个国家都缺钱,那种拾圆的“大团结”,机关单位人一月都搞不得两三张,更别说农村人了!我家主要是用麦子去换面条。每当妈妈拿出簸箕团小麦,爹爹抬着去赶街,我就晓得是去换面条了。我就在门口瞄着,等待着爹爹从大龙街换面条回来,我好看报纸。爹爹才把装着面条的口袋放下来,我就赶过去打开口袋,翻看有几把面条?面条纸格是用报纸包的?报纸上字格多?有什么内容?一次半次,遇上面条是用白纸包的,没有字,我也就大失所望,心里像少了什么七上八下似的。

每次看面条纸,我都会分类,好看的内容当然要放在最上面,或是先把它拿出来,先煮先看;遇上连载的,我就会翻看面条,格有下期接得上的内容。天天吃面条,一次吃一把面条,这种日子在那个年代是奢侈的,也是难以做到的,除非请工做活,一次煮个两三把面条。面条煮不完,也就只能看外面的面条纸,至于里面包面条的,只能等到面条煮完了才得看。而面条壳是用面糊粘过的,一般是看了外面的,得撕开看里面的。一开始,无论怎么撕,总是有那一部分内容被粘在一起看不着,心里好生气恼。后来,终于研究了一个办法,就是先把空面条壳放在一盆冷水里,湿透后用手轻轻把面糊滑开,再把半张面条纸晒干,就能看到全部的内容。对自己的这个小发明,心里高兴了好久。从看面条纸开始,年深月久,也就养成了爱看报纸的习惯。

客居山村对报纸的依赖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曾经是人们对机关单位人上班情景的形容。真假不好说,但是我被文龙乡*委、*府任命到勐涝村去担任村文书后,报纸倒是看到了好多张,而且可以免费看。不过,天天看报纸,不干工作那是万万不行的。看报纸,只是晚上的事,白天我要下社入户,发动老百姓干生产,征收公粮、茶叶核桃税等税费。

那时,无量山的小山村,电也是刚刚架通,电视机绝大多数人家还买不起,再说,买了电视机,没有接收设备,也收不着电视节目。了解山外的世界,只能是看看报纸。村里订着的报纸主要是《云南日报》、《思茅报》、《景东报》,由于地处偏远,送报纸的人走路送也不容易,一般就是一星期送一次,一次就送来一邮包。刚送来时,就像杀猪吃老肥肉,看都看不完,看了一两天后,又像平时吃瘦肉,吃着吃着就没有新意了。想去想来,李村长我俩就分着看,把报纸分开,一个先看两张,看完了又再交换,倒也还要得,肥瘦均匀!

不断地看报纸,日子长了,看着发生在本乡本土的人和事都上了《景东报》,心里就萌生了写点新闻稿的想法,反正上边也有地址。说写就写,利用一次去乡*府办事的机会,在文龙供销社书店里,买了点稿纸,说是稿纸,其实就像是作文本了,有相同的行数和空格。那时,写稿也是有标准的,要方方正正地写在格子里,不能潦草,潦草了编辑看不懂。写好了,就把他寄到《景东报》编辑部去。寄出后,也没大在意,心想编辑也不一定采用,全县那么多机关单位,15个乡镇多个村公所,怕也难轮到我上报。没想到,隔了大概两个星期,我照例去文龙邮电所取报纸,邮递员告诉我“权贵,你有张汇款单”,我一看,原来是《景东报》编辑部汇来的,不但汇来了伍元钱,还寄来了一张《景东报》。再细看,原来,我寄去的报道勐涝村的新闻上报了。伍元钱,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能一碗早点都买不到,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却还管钱的,我1个月的工资才.5元,差不多是我苦一天的工资了。主要是还能在报上露露名字,果不其然,由于我不断地认真地写,姓名出现在《景东报》机会也多了起来,稿费一个月下来,也能搞得个二、三十元,在文龙也小有了点知名度,在全乡村干部聚在一起开大会时,其他的村干部也会向我取经,想和我学学如何写,我也高兴地与大家交流。

后来,我也不满足于只向《景东报》投稿,尝试着向《思茅报》投稿,居然还有被采用的时候。中稿率虽然没有《景东报》高,但是地区报的稿酬是更丰厚些,一篇14元,相当于我两天半的工资。靠着报纸的陪伴,我在这个无量山小山村工作了四年零四个月。

逗留省城与报纸亲密接触

怀着到省城昆明闯闯的想法,踏上了景东开往昆明的卧铺车,昼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昆明西站。在昆的一位老乡来车站接我,到了一个叫赵家堆地方住了下来。由于人生地不熟,在昆明的从事的营销工作不尽人意,收入极不稳定。思前虑后,选择了去人才市场碰碰运气。在人才市场里转了一圈,合适的工作不多,最后,遇到了玉溪日报驻昆办的负责人,交谈后,他们听说我爱看报纸,就极力邀请我去他们单位工作,待遇是底薪加提成。

我经过慎重考虑,就到玉溪日报驻昆办上班,做了一名广告业务员,开发代理玉溪日报在昆明区域的广告业务。每天,我们买来昆明发行的《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东陆时报》《滇池晨报》《生活新报》等多种报纸,抱着电话对刊登在几种报纸上的汽车、房地产、医院等商家进行电话营销,动员他们在《玉溪日报》刊登广告,理由是玉溪有红塔集团,有众多的工厂,居民购买力强,而《玉溪日报》是玉溪市委机关报,发行覆盖面大,商家大有可为。通过轮番“电话轰炸”和上门游说,以利相诱,以情感人,还是收到了一些效果,通过签订合同、收款、设计排版、登报、送样报,一月下来,根据业务量,能领到一两千元的薪水,有效地改善了生活。当然,主要是天天得看多种报纸,虽然一个城市的报纸,大的新闻大多趋同,但终究是泡在了“报海”里,好好地享受了看对开大报和四开小报的“精神富豪”生活。

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张,我们又代理了《昭通日报》《曲靖日报》《楚雄日报》《红河日报》《文山日报》《思茅日报》《西双版纳报》《大理日报》《保山日报》《德宏团结报》《丽江报》《迪庆报》《怒江报》《临沧日报》等地州市*委机关报。根据刊登广告的情况,各报隔三岔五地把报纸寄到昆明。期间,也认识了许多报社的媒体人,我一律尊称他们为老师,这些老师也给予了我应有的关照。

回归公职与报纸的未了情缘

在昆明闯荡6载后,难奈思念景东心切,以及抱着想为更多人服务的想法,再续公职情缘,义无反顾地加入公考大军,登上了此岸驶向彼岸的公考之舟。每年,公考之舟千帆竞发,无论一舟上船多少人,最后彼岸接收的每舟仅一人,大多数公考大军在江心就纷纷落水了。我三次冲向岸边,有两次还是倒在彼岸的门前,第三次终于步入公务员大门内,成了公务员大家庭的一员,到花山工作,实现了为更多人服务的梦想。

到乡*府办公室工作,办文办会办事写材料,那是基本的工作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有力武器,而源源不断的弹药就是要不断学习,储备知识原料。虽然现代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媒体也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发展到了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但是读书看报仍然牢记在我心中。办公室订有《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普洱日报》等10多种中央、省、市报纸,琳琅满目,让我都感到看不过来了。再不用像小时候一样,一张面条纸看上一两天,报上的内容不说背得下来,至少能复述出来一大半。现在,报纸太多,大多数内容只能浏览,有的甚至只能看看标题了!在村公所经常投稿的《景东报》也改为《景东消息》去了。

借着乡*委安排我担任宣传干事的契机,我又看又写,不遗余力地向《景东消息》《普洱日报》《云南经济日报》等纸质媒体和省、市、县各大网站投稿,既写新闻稿,又写通讯稿,还写上几篇散文,在扩大花山知名度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历练和提高。基本认识了景东县委宣传部、景东县文联、景东电视台、《景东消息》编辑部等单位媒体的老师和记者。抱着向他们谦虚学习的尊敬心态,也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厚爱,写作水平提升了不少。

每年年末,各部门都要订阅报刊杂志,这也是约定束成的规矩和规定动作了。近年来,随着电视、互联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职工园地和报纸间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