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上海报业集团”小字,一键订阅本
6月24日至7月9日,由新闻晨报主办,万科·翡翠雅宾利、上海新闻晨报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垄上艺术机构、哈曼国际支持的“第六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上海站”,在天通庵路号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二楼展厅举办。本次九城展上海站特设“新海派·新生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以学术主旨进行市场切入,凸显主办机构长期坚持的以学术为导向的艺术品收藏理念,这个首次提出的“新海派·新生代”学术概念,为延伸海派绘画历史,帮助广大收藏爱好者进行艺术价值判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而参展的艺术家洪健、毛冬华、庞飞、丁小真、薛俊华都是这一代际中的佼佼者。
洪健《法兰西纪游》
丁小真《岭上—5》
庞飞《巴山人家》(局部)
薛俊华《立秋》(局部)
毛冬华《有轨电车》
海派画史
代代有翘楚
画史上,任何一个有一定时间跨度的著名画派,都会划分代际,海派绘画,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画派,自然地划分出承前启后的几代人,每一代,都有那么几位领军人物彪炳于史册。
海派画坛如果从30岁的任伯年到上海城隍庙附近卖画算起,至今已经有将近年的历史。第一代,自然是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人物。任伯年继承吸收了民间肖像、明清文人画的特点,又结合了当时刚刚传入上海的西洋素描、水彩技法,开创出写实造型和文人品格兼备的崭新画风,为海派绘画打响头炮。
其后的吴昌硕,将清末开始流行的金石韵味入画,开创出墨叶红花的写意画法,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影响了整个近现代画坛。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随着昔日宫廷大量名画散失民间,使得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等人有机会零距离临摹古画,他们获得了前代人无法获得的学习良机,从古画中大量汲取养分,结合整个社会对色彩的领悟和对摩登的追求,走清丽明快的青绿山水路线,开创出摩古开新的局面。这是海派的第二代。
海派绘画第三代是新中国成立后,陆俨少、程十发、唐云等一大批上海画家,重视写生,深入生活进行艺术提炼,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人们建设家园的高昂热情,创作出大量红色题材,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新海派
在新旧冲突中产生
此后的海派绘画,虽然不再拥有人才、地理上的优势,但雄厚的艺术基础和氛围不变,加上改革开放后,得时代新潮之便,感受世界艺术文化的强势来袭,艺术家面临艺术理念上的巨大冲击,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未来,这样的反思带来了张桂铭、陈家泠、施大畏、卢辅圣等画家的全新开拓,形成了一种新旧文化交织、冲突、消化中的新美学,一种全然不同于前几代海派绘画、但内在创新精神完全一致的新海派。
新海派有如下特点:艺术家都经历了美术院校的集体专业训练,是引进西方的系统的美术教育,但同时,他们又自然地回应着血脉里的中国传统文明,并且,又感受着周遭社会的快速变化和资讯的全面更迭以及商业化进程的开始。因此,新海派必然带有审美颠覆、中西杂糅的特质。
而新海派自身也在不断地演进中。新世纪以来,更多的青年才俊进入艺术圈,他们通过美术院校吸收不断更新的养分,周围社会与世界的联通更加便捷、密切,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断层、反思过后,开始沉浸下来,重估传统的价值,自觉地梳理着自身与传统的关系,并将之放置于全球化的标杆之下思考,因此,他们的笔端,自然流淌出全然不同于前辈的神采风貌。经过十多年的孕育,如今已渐渐浮出水面,成为一支昭示着新海派未来的生机勃勃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新海派·新生代”。
新海派·新生代
已获跟踪式收藏
“新海派·新生代”艺术家主要来自于上海中国画院和本地美术院校以及职业画家群体。和新海派上一代的艺术家一样,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也已被一些先知先觉的收藏爱好者所
观察新生代的艺术价值,和他们的前代一样,主要看作品的创新性、成熟度和社会认可度。而新生代的画家们,正在创新中找到自己的风格,通过千锤百炼的内心过程,焕发出成熟的魅力,从而取得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他们中,有的已荣列上海市委宣传部“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有的参与主创了国家重大文化艺术工程,有的在代表中国美术界最高水平和规格的全国美展中夺得重要奖项。本次九城展“新海派·新生代”板块的参展艺术家洪健、毛冬华、庞飞、丁小真、薛俊华都符合上述价值标准,洪健的西区老建筑、毛冬华的经典外滩系列、庞飞的大山大水图式、丁小真的梦境般空灵山水、薛俊华轻薄透明的花果静物,都已是新海派画坛上的标志性符号,本次他们每人提供一件能强烈体现各自艺术追求的巨幅新作。
通过“九城艺术联展”和“海上星象”等艺术平台对新海派·新生代群体的跟踪式、渐进式观察、梳理,我们相信,海派画坛未来大师正在养成,我们的观察和梳理,也将为收藏界对当代艺术史的预判,提供一些切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