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烟火
我食味民间文学
WMD王明达
01
人生最了不起的事业,
恰恰就是生活本身。
五月的剑川空气中还夹杂着麦香,
剑湖边,
路过的风带来甜甜的湖水味道,少年挥舞中手中的鞭子,
成群的马和羊群有序的走着。
旁边的狗也紧凑的配合着他。
出生于剑湖旁王明达,
如今说起那段经历70多岁的他眼里还闪着金光,
他说:“小时候,最喜欢的是冬天,因为受游牧民族的影响,每到冬至,整个村子都会轮流杀羊吃,然后杀了羊,要留下一只腿,冬至这天村子的习俗就是吃糯米饭和腿。”
02
从小游走在石宝山,
对马帮和石窟文化耳濡目染。
讲起小时候的经历时,
王明达颇有微词。
那时候,
家里很穷。
因欠了县城地主家段暄的债,
爷爷奶奶不得不用人身的自由去抵债。
当时爷爷是巧手的匠人,
但与剑川传统的木雕不同的是,
爷爷的技能是“竹编”,编各种玩意儿,诸如祭祀时候的纸马纸人。
这项技能得到地主的垂青,
便派王明达的爷爷奶奶守石宝山的金顶寺(当时为段家宗祠)。
当时段暄的母亲信仰佛教,
并住在石宝山的灵泉庵。
王明达的爷爷奶奶深受佛教影响,
并成为了信众。
上初小的王明达,
每当有假期时候,
爷爷都会将他骑在脖子上,
带他到石宝山游玩。
后来也为他写石宝山的石窟文化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因为父亲当时是滇桂黔游击队,
常年奔波在外,
母亲又要务农,
还要拉扯他们三个姊妹,
父亲解放后一直在兰坪当干部。
所以对王明达的成长无暇顾及。
谈起那段经历,
王明达最感谢的是他初小的校长赵育南。
因为缺了父亲的关爱,
但他从校长哪里得到了。
说起来,
他很感谢那位校长,
当时校长从订书籍的学费到作业本。
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
赵育南会帮他理发。
当时条件限制,
只能用剃须刀剃头,
特别痛,
每次王明达都哇哇大哭。
后来赵育南想了个办法,
他去街上买了肥皂,
为王明达洗了头,
涂了一层之后,剃起来有了润滑的感觉就没这么痛了。
这会儿王明达就也乖了。
03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
就是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东西。
年,王明达上了初中。
当时的班主任张永堂虽然没有文凭,
但是因为参加过地下*的工作,
接受了新潮的思想。
他也是给王明达影响最深的一个人!
当时因为老师文凭不够,
但是他特别的刻苦,
属于边教边学的那种人。
王明达语文成绩特别好,
张永堂特别信任他,
当时订阅的报纸还有文学评论,
都借给王明达看,
那时候,
文学评论的种子已经根植于的内心。
“要想找到这颗钻石,
请先思考你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不要因为某项兴趣看来太过普通,
就将它从清单上剔除。
若你真喜欢,请一以贯之投入,
日积月累地提高熟练度,
之后的灵感便会源源不断涌出。
大部分所谓的天赋,均源于此。”
一本文学评论就这样拯救了王明达,
此时的他做梦都没想到——几十年后,他会凭借文学评论,撑起了云南省新闻事业的半壁江山。
张永堂业余时间喜欢搞民间文艺创作,
当时剑川县文化馆的馆长是他朋友。
闲时,
张永堂便带着他与那些朋友交流学习。
当时王明达成为了白族调传承人张明德的弟子。
年,
剑川县水利工程“倒虹吸”,
邀请了张明德去工地唱白族调鼓动工人们的士气,
因为张明德已60岁有余。
他带着王明达去了工地,
他弹弦子,
他唱歌。
愉快的度过了两个月的假期。
04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
你得顺其自然。
说起考大学,
王明达说:“当时我就想响应*策,扎根农村,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念大学。我就想着,我的生活应该是,剑川街天的时候,我去路边摆个板凳,我就唱唱我的白族调。”
辍学在家的王明达此时的内心非常的满足,
恰逢父亲要到昆明开会,
回家看到王明达在家,
便问及他高考的情况。
他将情况告诉父亲以后,
父亲特别生气,
他“啪”的甩一张20元的钞票在桌上,说到:“你考不考大学我不管,但是我供了你12年,你必须汇报你的成绩!”
第二天,
灰溜溜的王明达拿着20块钱,
买了去下关的车票,
找到了当时一起复习的同学们。
在父亲的高压下,
王明达考上了大学。
05
一辈子总得有些执念,
去专注地做点对得起光阴和岁月的东西。
当王明达看到云南大学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时候,
内心的开心的,
刚好是他所感兴趣的。
当时李广田任副校长,
因为他们专业只招收一个班级,
班级人数为30人,
而且要等这届的学生毕业之后才能招收新的学生。
李广田对他们的教学是负责认真的,
每当有文艺队到昆明调演的时候,
他总能要到全班30个人的票,
大家都感受了艺术的熏陶。
06
细致是忘我的境界,
极致是内心的供养。
大学毕业以后,
他被分配到丽江地区写作组。
因为户口原因,
他落户于丽江一中。
边教学边写新闻,
一干就是五年。
后来因为爱人在昆钢,
他被调到昆钢宣传组。
五年后,
年,
他被调到云南日报理论编辑部,
同年年底,
《春城晚报》创刊,
日报抽出一部分人支援。
说起新闻工作者的新闻,
70多岁的老人现在还记忆犹新。
“我当时上夜班一上就是18年。”
07
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啊,
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
听到上了18年夜班,
小编不经咂舌。
“在这样高强度工作下,您怎么还有精力去搞学术创作呢?”
“我的周末,我的每一分空闲时间,都用去搞学术研究了。”
每天10点,
云南省图书馆都会看到王明达身影,
久而久之,
图书管理员都认识他了。
他每天带一个馒头和一瓶水,
到图书管理员该吃饭的时候,
便把他反锁在图书馆。
等到下午四点清场的时候,
王明达也该开会上班了。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年退休之前。
08
生活,过的就是烟火味。
他回归于最平凡的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新闻人。
这个角色,既是他为自己找的一个爱好,
也是他养家糊口的饭碗。
第二个角色是——家人。
“我要好好陪伴妻子与女儿,
陪她们说话,逗她们欢心。”
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
“爱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带孩子、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婚姻无法长久。”
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说,生活得有烟火气。
生活里面你可以逃离一切,
但唯独不能逃离烟火气。
王明达,报人,民族文化学者。先后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编辑委员兼《春城晚报》总编辑、《滇池晨报》总编辑兼总经理、《云南老年报》常务副总编辑,发表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其中《小学生戴着口罩上课》等30余篇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云南新闻奖等国家或省级新闻奖。年获得高级编辑职称,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省人民*府津贴。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联委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学术专著《马帮文化》(与张锡禄合作)荣获国家“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石刻剑川》获“云南省文艺基金奖”二等奖;传记著作《剑湖风流——文化奇才赵藩传》获“云南文艺基金奖”三等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