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公号读者留言
故事要从香港回归那年讲起。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有一份内刊《侨声时报》,后来改名《华商报》,面向市场发行。为什么叫《华商报》?归国华侨以商人为主,改革开放后,中国很重视华侨的投资,各省都设有侨联,在当年是很有地位的单位。但因为经营不善,《华商报》的发行只有三四千份,亏损达千万元。年,上级准备要求其停办。报社舍不得这点资产,死马当作活马医,决定招贤纳士,进行彻底的改革。前来拯救的人,名叫张富汉,陕西户县人,年生,9岁入伍参军,在兰州军区当过新闻干事,擅长摄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曾前往老山前线报道,立过军功。年,张干事转业到《陕西日报》,先后任榆林记者站站长、报社摄影部主任,后来升任陕报旗下《三秦都市报》的副主编。就是在这期间,因为一次职场的挫折,改变了他的人生。那是年,成都诞生了一张报纸《华西都市报》,提出全心为市民服务的理念,提供老百姓需要的新闻,并完全按市场化来运作,开启了中国传媒的都市报时代。张富汉前去考察时,大为震撼,回来后想让《三秦都市报》也学习人家的商业化模式。可惜陕西这地方,观念比*土还土,难以推进,他的计划施展不开,很恼火。也就在这时,《华商报》看中了他。他毅然放弃手上的铁饭碗,辞职跳槽。传闻走的时候,他扔下一句话:三秦要能办好,我从西安最高的楼上跳下去。有魄力的人,等待的就是一个机会。就像魏国不用商鞅,商鞅投奔秦国,成千秋大业。年,40岁的张富汉,出任《华商报》总编辑。和他一起离职的,是《三秦都市报》新闻部主任刘东明,两人成为创业合伙人。张富汉(左)接受搜狐访问报纸开始全面改版,由周二刊8个版面,调整为周六刊2个版面,但售价还是五毛钱,加量不加价。后来又改为日报,版面最高增加到60版,厚厚的一沓。在内容上重视服务性和实用性,选题策划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中小学教育收费问题、市内自行车偷窃、下岗职工就业......传播市民信息,讲述市民故事。反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问题。年9月,改版不久,《华商报》就发起了一场社会募捐活动,筹资30多万元,解决了20多名贫困女大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年月,还邀请陕西省和西安市0位厅局长,到报社接听群众投诉电话,当场解决问题,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张富汉是摄影记者出身,很重视图片新闻,提出了“大照片、短文章、醒目标题”的方法。报纸头版头条往往就是一张大照片,直击最热点事件。年,报道克林顿访问西安要达到一个目标:让读者在距离报摊五步远、3秒内就决定掏钱买报。后来新媒体出现的“标题*”,打擦边球图片,目的也是为了第一眼就吸引读者。其实,不管媒体平台怎么变化,大众喜欢的东西永远没变。有人总结说:法律不喜欢让大众看的东西,就是大众爱看的东西。《华商报》喜欢发表街头见闻、婆媳矛盾、领导纠纷、凶案大案等热闹刺激的内容,一反传统报业严肃正经的面孔,接地气,有烟火气,人人都爱。民间流传一句话:安全套、羊肉泡、狗皮膏药华商报。话糙理不糙,华商报起初就是很俗。华商报的内容风格
到了年7月,改版一年时间,《华商报》的发行量就冲到了40万4千多份。这可是实打实需要拿钱买的东西,比新媒体时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