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座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道路就是这个城市的脉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建立起来,拉近了距离,加快了流动,让城市的脉搏充满活力。从解放初期的砂石路,到改革开放后的柏油路、水泥路,从单向车道,到双向四车道、双向八车道,合肥的路以独特的姿态,见证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安徽第一路”长江路、“合肥第一商业街市”淮河路、“合肥首个迎宾大道”胜利路……走在一条条城市大道上,翻滚着时代变迁的一个个故事,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年轮与印记。
淮河路步行街。
01
长江路——从石子路到立体交通
年1月21日,在庆祝解放军进城的鞭炮声中,合肥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城市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安徽第一路”长江路,也迎来了自己的升级蝶变。
“引风”出城的“大动脉”
旧城改建,最先进行的就是长江路,这条路历史上就是从小东门到大西门的一条穿城主干道。
《合肥城市规划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市邀请苏联及东欧专家以及国内著名学者专家参与合肥的规划设计,逐渐形成风扇形城市发展框架。长江路就是合肥众多脉搏中最重要的“大动脉”,更是合肥东达南京、上海,西抵河南、湖北等省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引风”出城的角色。
年8月,当时的合肥市*协讨论决定,拆除已残破的合肥城墙,改建环城马路。利用原地基和墙砖,就地堆高,建起一条长8.7千米的环城简易马路,也就保留了老城区的轮廓。同时,对城区内的道路取直和加宽,并向城外延伸。
根据规划,以范巷口为中心,东西向的小东门街、四牌楼街、前大街、西大街,年被命名为安庆路,对应的南北向自小南门到文昌宫命名为徽州路,合为“安徽”。随后,合肥确定道路命名原则,“以安徽省内主要地名包括山川湖泊等,长江、淮河居中。”后来,接近竣工的安庆路更名为长江路,后大街改名为安庆路,合肥城区现代路网形成并向郊区延伸。
亮化后的长江路街景。
许多*府机关设置在长江路道路两旁。三牌楼、四牌楼、三孝口,人烟密集。商店、旅社、邮局、银行、书店基本上按照规划建造起来,使得长江路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此后,长江路还经历了几次改造升级。长江中路前身是前大街,宽度不足5米。年的这次改造,长江路裁弯取直,计划拓宽到50米,但是很多人反对,认为当时合肥连汽车都没几辆,50米宽没必要。最后争论的结果是长江中路拓宽到25米。上个世纪90年代初,长江路再次拓宽,从25米变成33米。
“经历过几次改造升级,长江路奠定了安徽第一路的地位。”曾经参与合肥市档案整理编辑工作的程堂义介绍,长江路贯穿马鞍山路、环城公园东路、九狮桥街、含山路、无为路、宿州路、徽州路、阜阳路、舒城路、六安路、桐城路、庙前街、金寨路、龚湾路、西门街、环城公园西路;东延伸至长江东大街,西延伸至蜀山区,通往六安等地;沿途经过省委、*山大厦、市百货大楼、市邮*局、新华书店、省*府、省总工会、长江饭店,商店林立,交通方便,通多路公交汽车。
长江中路夜景效果图。
“上天入地”立体交通
进入新世纪,长江路也开始了“立体”交通的建设。年4月25日,随着合肥市的进一步发展,长江路时隔十余年再次迎来了改造。全程西起五里墩立交桥,东至老省委大门东米下穿立交起点处,道路全长4.38公里,路幅宽46米,双向8车道。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宽。同时合肥推进长江路、徽州大道快速公交配套工程,包括三里庵、长丰路、飞凤街、四牌楼等多处人行过街设施。
地下交通同步发展。年12月,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走向基本与长江路全线一致,西至南岗站,东至三十埠站,贯通合肥中心城区、老城区、高新区以及科学城,共设车站24座。长江路经过多年的洗礼,终于迎来真正意义上立体交通的实现。
建设精品“安徽第一路”
年11月,长江中路(马鞍山路-环城西路)和长江西路(环城西路-五里墩立交)陆续启动全面改造。这是从年改造之后,长江路迎来的最大规模“变脸”,长江路迈向精品时代。
双向8车道,车流快速流动;机非分隔带见缝插针种植各类花草;路灯、中央隔离栏、地铁站等路面上的公共设施,都变成了高级灰的颜色,彰显现代气息;增加5万平方米绿化,让街头小景遍地开花。如今,长江中路夜景景观亮化工程已经完成,重点对道路两侧栋楼宇建筑和2座人行天桥进行亮化改造,其中提升12栋、新建95栋,照明按照三大层次、两大模式进行详细设计,再现安徽第一路的百年风采。
02
淮河路——繁华起于唐宋
淮河路位于合肥老城区中心东端,两侧地段是唐朝金斗河遗址,宋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前河后街”的集市。新中国成立前称东大街,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淮河路,是合肥主要商业街市。
合肥第一商业街
新中国成立初期,铺筑东大街中的一段路面和文昌宫街东段(宿州路中段至江淮大戏院)。车行道宽9米,两旁人行道宽各3米。年,填平污染严重的九狮桥,修整淮河路中段。年,该路段与东大街、月城街、文昌宫街,被合并定名为淮河路。合肥市道路命名以安徽省内主要地名包括山川湖泊等,长江、淮河居中,可见淮河路对于合肥的重要性。
航拍淮河路步行街。
《百年淮河路》的主编李云胜介绍,淮河路自古以来就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近代合肥商会就出现在这条街上,地点就在今天淮河路与阜阳路交口西北角。阜阳路以东的淮河路上,聚集了杂货铺、鞋帽行、茶叶行、糕点坊、绸庄等。
《合肥城市规划志》记载,年对淮河路进行改造。曾任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的俞贤亮在《合肥市淮河路改建规划的回顾》一文中,详细记载了年的那次改造。经过40年的发展,合肥由原来的5万人口,增加到年的65万人。近千米的商业步行街,两侧南北向的引入道路少又窄,淮河路老街的顾客却有增无减,人满为患,顾客最高容量达15万人以上,第一商业街区名副其实。
“非去不可”的街区
每逢节假日,合肥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到步行街去“转转”,这里有合肥人爱吃的庐州烤鸭店、烤猪蹄、卷馍;有外地人来合肥必“打卡”观光的“李鸿章故居”;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夜市……步行街两端是商业区,中段是名胜古迹李鸿章故居,中间小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小吃、餐馆,还有游戏厅……淮河路步行街是这座城市最具市井生活气息的老城街区
。
李鸿章故居。
作为合肥的“王府井”,如今的淮河路步行街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以上,形成了集购物、旅游、文化、休闲、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商业步行街。
别看这条街上有的小吃店铺面积都不是很大,但是吸金能力却非常强大。曾在这条街上经营小吃的詹先生介绍,经营小吃店铺让他从一个外地人成为了新合肥人,在合肥买了房、买了车、安了家。
吃不腻的鸭油烧饼;逛不腻的太平鸟、森马;永远在排队的披萨店;打不完的游戏……多米——这条不算长的步行街,还留下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满足了无数人吃喝玩乐的需求。当夜晚降临,夜市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百年淮河路,浓缩了合肥的历史记忆,融合了时尚和历史、喧嚣和宁静,焕发生机。
03
胜利路——见证胜利的光辉岁月
胜利路起于合肥火车站,一路向南,经站西路、临泉路、长江路等,与南北一号高架相连,形成胜利路、南北一号高架、包河大道高架快速通过的合肥南北大动脉。
曾是合肥解放之路
夜色下,胜利广场上“·1·21”字样的灯饰显得格外亮眼,这里承载了合肥人的红色记忆。年1月21日,农历小年,解放军先遣队从现在的合肥市三里街附近行军,进入合肥城武威门,宣布合肥解放。解放军进城的那条路,也被命名为胜利路。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为了交通方便,开始着手修建胜利路。年,市*府建设科组织施工,填平了胜利路低洼的地段,把路基拓宽。-年,胜利路还是全市第一条三块板型的道路。
到了年,胜利路总长已达到米,宽28-39米,全部为沥青路面。年6月合肥开始建设新火车站,年底建成竣工,1年4月1日合肥新火车站通车运营,胜利路也自然延伸至新火车站。自北向南与站前路、临泉路、凤阳路、琅琊山路、明光路、滁州路、大窑湾路、长江东路相交。
亮化后的胜利路夜景。
说起胜利路,合肥人的记忆就被打开。合肥交通饭店、合肥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古井假日酒店、白马服装批发市场……这些建筑都见证了胜利路的光辉岁月。
10层高的合肥交通饭店,在上个世纪70年代属于合肥市的地标建筑。档案记载,交通饭店于年10月1日建成营业,建筑面积10平方米,当时有职工多人。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这样的一个主营旅店、兼营小吃的合肥第一高楼,是合肥人抹不去的记忆。由于这一带属于车站区,等车的人、拉客的、叫卖的小贩、天南海北的客人,都成为了交通饭店区域一道难忘的风景线。
而此后,在这条路上诞生了合肥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古井假日酒店,上面的旋转餐厅更是“时尚”“新潮”的代名词。
火车站前的白马批发市场,正是引领安徽服饰的“第一街”。数千个商家齐聚这里,你想买的东西绝对都能在这里找到。
合肥首条迎宾大道
年8月,为了对胜利路进行改造升级,打通南北交通,胜利路封闭施工,历时3年有余。改造完成后的胜利路,一路向南连续穿越凤阳路、明光路、寿春路,经新长江路桥直接上南北一号高架,可快速抵达合肥高铁南站、滨湖新区、巢湖。
年12月,合肥地铁1号线开通。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在胜利路的最南端大东门,合肥进入“十字交会换乘”新时代!
“每次从六安到合肥上班,我从六安坐高铁到合肥南站,再坐地铁1号线到合肥火车站,步行到单位,全程1个多小时。”在合肥上班的六安人江先生说,“地下”的胜利路也是一条快速路。便捷、快速地连接家和工作单位。
而胜利路,还是那个很多人第一次来合肥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有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大型商圈、火车站、汽车站。胜利路像个摆渡人,在此迎来送往。
合肥首条迎宾大道——胜利路。
年,瑶海区委、区*府实施了胜利路立面夜景亮化工程,确定了“胜利之路,迎宾之花”的设计理念,将胜利路作为全市首批城市精品打造。
胜利路以历史文化为主脉,通过对“·1·21”这一历史时刻的大红色灯光展示,铭记历史印记,精心打造“胜利之路”。针对城市高空楼宇,通过多栋多媒体楼宇亮化城市的“天际线”;结合市花桂花和市树广玉兰精心设计的路灯,将“人文线”融入城市中空;而点缀在城市低空沿路的绿化小品景观灯饰,更加丰富了道路立面景观效果,成为“地平线”上的一道风景,充分体现“迎宾之花”的理念。而如今,合肥市首条迎宾大道胜利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从石子路到双向八车道,从不足5米宽到现在的近50米宽,从地面交通到“立体”交通,合肥也仅仅花了数十年的时间。长江路、淮河路、胜利路的发展与变迁,既给合肥人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又见证了合肥城市发展的历程。如今,一条条崭新、宽敞的城市道路展现在市民面前,把合肥人的生活带到了更高的水平,把合肥的发展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江淮晨报全媒体发布中心出品
记者/李文靖摄影/李福凯
编辑/孟庆超
转发扩散!记得点下
让更多人看到!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