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灾难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TUhjnbcbe - 2021/1/19 20:48:00

灾难使得人们的存在状态的恒常性遭到破坏,不稳定因素增强,极易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重创,因此,媒体除了应客观准确报道灾难事件外,还应持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抚慰和鼓励。但是一些媒体的报道却出现了重新闻本位、多事件措施、多低俗报道而轻人文关怀的现象。本文着重就如何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进行分析,认为成功的灾难报道应从对受众、受难者和人性的
  在传统社会,人类生存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然灾难,但由于人口密集度不高等原因,其造成的损失有限。在现代社会,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造成大范围的生态失衡,自然灾难更为严峻,再加上人口向城市集中,事故和灾难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伤亡。近年来,“9?11”事件、SARS、东南亚海啸、禽流感、矿难等灾难性事件频频闯入人们的视线甚至生活,这些突发性的灾难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它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在这时,大众媒介的表现受人瞩目,特别是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媒体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主动引导舆论,推动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灾难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

(一)灾难新闻的概念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


  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防止的自然性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火山爆发等;一类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凶杀、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二)灾难报道的原则


  近年来在全球不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灾难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化解危机、把灾难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时,媒体作为灾情公布的平台、*府和群众交流的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处理灾难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两个字——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的责任,还在于支持*府有效地处理事件的责任。另外媒体还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为公众提供事实的同时,应把如何把事件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如何有效地应对事件、如何使事件较快地得到解决等信息灌输给他们,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肩负着这些职责,媒体在报道时就要首先注意以下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媒体记者要对报道中的每一个人物、地点、数字、细节都要认真核对,报道由*府发布的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做到如实地反映事实。

2.口径一致原则


  当灾难发生后,有关事件的信息往往呈海量涌现。面对突然涌现和源源不断的大量信息,对外公布的口径只能是一个,不管是事件处理者还是新闻发布者,或者是*府最高首长,以及与事件有关并可能接触媒体的人,对外口径必须高度一致,不能提供互相矛盾的信息。沟通口径不一致,沟通就会变成危机。由于受到高度惊吓,受难者或亲属等相关人士有可能对外公布的信息不准确,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对受众高度负责,对这些信息认真核实筛选。

3.真实性原则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一些地方行*官员对于发生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灾难性事件,往往采取文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编造和发布虚假信息,欺上瞒下。这就要求媒体要有追求真实、监督*府的强烈的责任心。在我国,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流新闻媒体,是有权威的,一旦失实,受众对*和*府的支持程度将急剧下降,甚至产生逆反和抵制心理。像年7月17日发生在广西南丹的那起备受海内外舆论
  “灾难性事件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恰当的处理灾难新闻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消极不良的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也就是说,很多的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挽回,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痛楚、心灵上的创伤的恢复却在很大程度上与媒体的作用相关。因此,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
  那么什么是人文关怀呢?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
  所谓人文关怀,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传媒界开始重视“人文关怀”一词,对受众有了重新地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倡导对人类生存状态的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由于受*治、经济及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多事件措施,少个体命运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互相关心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尽管在我们国家,各级*委、*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灾难中的人大量的救助和关怀,但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毕竟是困难的。媒体必须真实而真诚地反映这种状态,如实的反映灾区人民衣、食、住、行、教等方面的状况,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
  年5月5号中午1时50分,山西临汾市蒲县克城镇蒲邓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至5月7日抢险结束,共有28名矿工不幸遇难死亡。事发十天后,笔者通过Google(搜狗)搜索相关新闻,发现多数报道都是从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入手,角度大、场面大,很少有人具体的写灾难中人的命运,写人们互相救助、共度难关的行为。通过搜索到的新闻标题就可以看出,关于对救灾措施的报道占了绝大多数。例如《山西蒲县矿难:违规生产酿惨剧》、《赵铁锤:小煤矿必须从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按“四不放过”追究责任》、《介入蒲县矿难最高检要查渎职者》等,而真正涉及遇难者命运的只有一条新闻,似乎媒体只是在发表救灾工作日志,经历那么大的灾难、面对生离死别,却听不到受难者及家属的声音。


  还有一些媒体“官味”十足,报道领导活动不仅占据显著版面,而且“亲自”、“风尘仆仆”、“不辞辛苦”,“重要讲话”、“视察”等字眼反复使用,哪怕是领导很一般的走访,也不惜笔墨,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宁愿
  
  灾难性事件往往都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一般情况下,灾难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这段特定的时期心里会非常脆弱,特别需要社会的同情和帮助,不愿被人打扰,是否采访灾难事件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要从尊重他们的感情、保护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出发,而不是首先考虑报道任务能否完成,能否获得更多煽情的细节。


  有些媒体在对受难者及家属采访报道时随意、草率,常常不顾家属的心情和意愿,纷纷进行抢拍、追拍和提问,忽视新闻主体的感受。年2月7日,《江淮晨报》独家报道了安徽省阜阳市发生的一起惨剧:年2月4日下午,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亓培玉和妻子杨雪散步时,因对韩永臣等4人在路边小便表示不满,被几名犯罪嫌疑人追打,他被迫跳进河中,最终溺水而亡。自《江淮晨报》报道此事后,每天都有记者上门采访,据他家一亲戚讲,到13号,前后起码来过10多个记者。而每次采访,无疑就是在杨雪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杨雪便大哭一场,到最后只是机械的讲述当时的情形。记者亲临现场实地采访的精神自然不容置疑,也值得提倡,可这样无休止的采访,一次次揭开伤者的伤疤,表面看似对受难者的
  对于涉及受难者隐私的内容,有些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不够慎重,给受难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务时被迫在一家发廊卖淫,最后被解救出来时查出已身染五种性病。媒体对这个女孩使用了化名,照片也作了技术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些相关信息,例如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其他要素,还是能让一些“有心人”比较轻易的推断出受害人的情况。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身心更容易受到伤害,报道不当对他们的心灵塑造乃至一生的成长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媒体的报道更应该慎之又慎,有力的保护他们,所以出于人文关怀,涉及性侵犯案件的未成年人,不论是受害者、目击者还是被告,新闻报道不应该纰漏与其姓名身份有关的信息。

2.漠视灾难


  年5月,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照片刊登后,引发了网民关于记者如何平衡新闻责任与社会公德的讨论,在这些讨论的声音中,批评多过表扬,其实说到底,就是对他漠视灾难、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关心的批评。记者在其职业操守和社会的公共道德发生冲突时,无疑应该遵循和服从后者,否则,就是以对人性道德的践踏来换取所谓的新闻价值,还有价值可言吗?


  年3月成都商报发表一篇报道,说的是广州一名7岁小孩因在机动车道上未靠边行走,被汽车撞倒,酿成惨剧。其父与司机及所属单位打官司,法院做出了不予赔偿的判决,新闻标题为:《七龄童走路违章被撞死——法院判决“白撞”》。就法律而言,这个判决没错,但就其标题而言,“白撞”二字实在冷酷无情,是给一个不幸夭折的少年灵*再添新痛,不仅亵渎了人类爱心,也亵渎了神圣法律。


  相反的,河南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之所以被人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女记者”,是因为在新闻和女孩的生命之中,她毅然地选择了后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她遵循的原则永远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新闻为本。一味的追求新闻本身,漠视身边的灾难,导致的将会是一种冷漠的新闻,是一种毫无人性也毫无人情味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观中,受难者仅仅只是新闻中一个很好的“道具”而已。


  看来,媒体在报道灾难的同时,还肩负着从道义上进行扶危济困的责任,不能站在“纯粹客观”、“纯粹中立”的角度来报到灾难,更不能欣赏、把玩和利用灾难,以灾难吸引受众,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媒体既要向受众客观报道灾难,又要体现出对生者的安慰,对死者的尊重。

(三)多低俗报道,欠道德品位


  “利益的强力驱使让部分媒体紧抓娱乐不放手,它们深信,加在商品之上的娱乐光泽,其价值就像渡上*金那样宝贵,即使是灾难新闻也不例外。面对灾难,它们要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如何在灾难的废墟中去搜寻在它们看来是最有价值的、最能吸引眼球的卖点,再加以‘技巧’的包装展示。”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眼球经济”,力求猎奇刺激,标题制作危言耸听,版面处理哗众取宠,以此招徕读者,不顾受害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其报道一般处理为:或是将灾难的负面效果人为的夸大或渲染;或是版面安排、报道规模上小题大做;或是耸人听闻、极具“震撼力”的标题;或是运用文学味较为浓的词语、句子、各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灾难中最“动人”的细节。


  “华航”空难报道中,有周刊记者这样报道:“本刊记者在空难停尸房目睹七八位罹难者的遗体,有的腿部像被利刃削过似的,肉向外翻了一尺多长;有的仅为身体的一‘段’,几乎所有成人直肠以下的部位都爆出体外,估计这是气压的作用。其中,最完整、最安详的是一具童尸,除了浑身青紫外,就像熟睡了一般。”如此细致地展现他们的惨状,未免太残酷、太不人道。对受害者的亲属将造成多么大的伤害?[FS:PAGE]


  在灾难报道中,常常可以看一些纯粹以吸引网民眼球为目的的标题和图片。成都天府大道年5月10日凌晨发生车祸,造成1死7伤。当地一家报纸《华西都市报》以《面包“拥吻”一女飞出车外只剩内衣》为标题,并在文中还特别提到“由于强大的冲击力,其中一名女乘客身上只剩下一条内裤。”如此悲惨之事,这家报纸竟然用谐虐调侃的语气称之为“拥吻”,并津津乐道于女乘客只剩下一条内裤。年7月7号,中国食品网发表《广州“酷”毙三十余人京城专家急开避暑良方》,将三十多人中枢死亡报道为酷毙,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如果像这样蓄意利用人性弱点,过分迎合人的非理性部分,置价值判断、理想教育、道德情操等于不顾,推销一些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受众将无法通过这种传播确证自己的人性,从而导致受众人的本质缺失。

四、如何在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闻报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认同。如何通过新闻传播挖掘灾难新闻反常变动的来龙去脉,开阔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的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一命题应当贯穿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报道的始终。灾难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心受众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引起具有高危险性与敏感性,而且和人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所以人们格外
  近几年来,对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性事故,新闻媒体大多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但一些灾难新闻报道大而化之,没有充分地起到呼唤同情、促进救灾、警示社会、推动预防的作用。那些获得成功的、社会反响比较好的灾难新闻,往往都是记者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到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上所作出的报道,通过客观展示灾难中的弱者的悲苦,让人们看到了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进而打动读者。


  哈米德?拉哈是一个12个月大的婴儿,在阿富汗战争中,他的全身布满了榴散弹的烧伤。通讯《幼小的轰炸幸存者得不到任何安慰》真实地描写了他们家在战争中的遭遇:“服了大量的镇静药后,这个12个月的婴儿手抓了一下用来安抚他的一个玩具熊,然后把玩具推开。他的妈妈拉迪古尔躺在他身边,但是拉迪古尔却不能给她这个唯一幸存下来的孩子任何安慰,她的右胳膊肘下有一个裂开的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妈妈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他们的小村庄为什么遭到袭击,她也不清楚附近的山区有任何本?拉登的训练营地,她唯一确认的是:她的另外4个孩子死了。”报道将目光投向了战争中的孩子和妇女,
  “就在几天前,这些年轻的士兵还都只是些眼睛清澈的乡村大男孩,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此之前还没有真正参加过一场战役,没有见过一具真正的尸体。而现在,他们稚气的脸因为痛苦而变了形,有的在战友的怀里哭泣,有的翻开圣经默默的祈祷。”这是报道伊拉克战争中的一篇通讯《“我们向平民开枪”》中的节选,向人们展示了战争中看似冷酷无情的战士所受到的心灵上的伤害。这些报道真实地揭露出战争的残酷和不仁,引发了受众思绪的升华,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谴责和警惧,激励人们对美好和正义的追求。

(三)关照人性善良


  在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的刹那间,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等,都会有瞬间的表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关键在于记者在采写这些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报道时,如何去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从而对卑琐、残酷、冷漠的人性以批判,使人类始终面对自己,保持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


  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将泰国披披岛的繁华一扫而空,年1月4号,中新网发布《泰国披披岛游客“互救记”》,着重讲述在灾难中,人们互帮助、互相鼓励的美好情怀。西班牙幸存者埃斯佩兰陷入了绝望时,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托上了屋顶,最终获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她说:“人们的表现令人钦佩,直到现在,我仍无法相信,在大难中,人们会如此互相帮助。”一位德国游客约斯说,“我双手抓住一名小女孩足有一分钟,直至她被海浪冲走,我望着她那绝望的目光,心想我能救她,但没有成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夜都在为她哭泣。”这些报道使我们在看到灾难带给人们悲伤的同时,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危难中人间的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美好情怀,体现了人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从而使人们在灾难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增强了信心。媒体高扬人性真善美的旗帜,对于理顺灾民的情绪和情感,增强他们对*和*府的信任感、认同感,以及稳定人心,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发明,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活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因此,传媒要尊重每一个人,缺失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难以体现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正常心态,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新闻报道的社会职能也无从体现。记者只有具备了人文关怀精神,才可能获得受众发自内心的尊重、认可和信赖,传媒才可能获得持久的公信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的和谐传媒势在必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灾难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