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晨报往事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长
TUhjnbcbe - 2020/11/3 14:35:00
白癜风的治疗办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艾庄回族乡是建安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乡镇,是许昌市3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其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宝宫及建安区不可移动文物清代牛氏祠堂、赵家宅院等。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民间文化艺术奇葩——艾庄铜器舞。该乡有着怎样辉煌的历史?流传着哪些名人逸事?本期《许昌往事》为您讲述建安区艾庄回族乡的故事。

历史悠久,曾隶属沈村保

牛氏祠堂前,自左向右依次为牛德军、牛根奎、牛创业。记者牛志勇摄

清代民居赵家宅院。记者牛志勇摄

驱车从市区出发,沿着天宝路西行,然后向右拐入县道,很快就能抵达艾庄回族乡了。艾庄回族乡是许昌市3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乡域面积为13.5平方公里,总人口1.万人。其西边是禹州市郭连镇,北接长葛市石固镇,境内的鲁湾村因与禹州、石固接壤,有“鸡鸣三县”之称。年12月,该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明、清及民国初期,艾庄属沈村保,年属许昌县南石固镇,年9月属许西县,同年11月底因许西县北撤,复属许昌县。年12月,该乡西北部与长葛县进行了边界调整,将石梁河北的董河湾村和石固南寨调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庄属七区(灵井区),年属桂村乡,年11月恢复艾庄回族乡。

据年出版的《许昌县地名志》记载,艾庄是由艾、海两姓人建村的,由于艾姓多,故名艾家村,后简称今名。今年56岁的海臣来如今担任艾庄社区的文书,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村里工作,对艾庄的历史和发展比较了解。

“现在艾庄社区居民主要由艾、海、丁三大姓氏组成,艾庄社区有多人。”3月3日,海臣来说,艾庄社区居民不少从事屠宰、皮毛加工等副业,皮毛、骨制品曾远销韩国等地。农历三月初三和农历九月十三,艾庄有古会,非常热闹。据老人们介绍,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是天宝宫会,会址原在天宝宫,20世纪50年代分为两个,一个在艾庄,另一个在石固。农历九月十三的古会是关帝庙会,会址在艾庄。

艾庄回族乡有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名为大牛村。大牛村里至今保存着一个非常完整的牛氏祠堂,被许昌县(今建安区)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早在民国时期,我们这里并不叫大牛村,而是叫牛柿园。”大牛村66岁的牛德军说,他小的时候,牛氏祠堂门口立有一通近5米高的“状元碑”,可惜“文革”时期因“烧水泥”被毁,如今虽然碑帽完整,但碑身已经残破,无法睹其全貌。“以前,村里还有一个文昌阁,和土地庙差不多,现仅存有‘文昌阁’字样的匾额了。”牛德军说,牛氏祠堂建于清代,20世纪50年代成了村办学校。20世纪70年代末期,附近谷杨村的学校建好后,学生们就搬走了。“年,村里搞硬化,学校被拆,挖出了多通清代石碑。”

那么,大牛村的牛氏族人是从何处来此定居的呢?“我们这一带的牛氏族人是从鄢陵迁移过来的。”大牛村80岁的牛根奎说,元朝时,牛氏始祖叫牛川,他有3个儿子,分别叫牛洪、牛裨、牛超。他们三兄弟又各有6个孩子,牛洪的6个孩子分别叫楷、丙、来、杭,捷、铨;牛裨的6个孩子分别叫青、健、郁、秦、颖、堡;牛超的6个孩子分别叫鹏、子、园、翼、奕、迁。全家堂兄弟共18人。元末,战乱频仍,遇“作乱,势不能聚,而又恐后日无可考据也,遂将食锅分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亲友而去。故当时号为十八锅牛家,又号为打锅牛家”。这就是“打锅牛”的起源。“元、明、清三朝,牛氏族人中仅进士就有数十名。”

记者看到牛氏祠堂里面保存有清代、民国等时期的石刻族谱,里面记载了牛氏族人的繁衍生息情况。牛氏祠堂也是牛氏族人寻根问祖和祭祖的地方。“现在的牛氏祠堂于年进行过一次修复!”大牛村*支部书记牛创业说,牛氏祠堂为牛氏家族的团结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他们打算对牛氏祠堂再进行一次修复,将几通清代石碑立起来,打造独特的村落文化,供人们参观。

在艾庄社区,清代民居赵家宅院保存完整。在海臣来的陪同下,记者来到赵家宅院探访。从艾庄社区*群服务中心门前的东西街向东走不远,顺着一条小道向北一拐就能看到一处高大的旧式建筑。

“以前这里是一处四合院。”海臣来说,房子是赵氏四兄弟的,自东向西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院落。“老大的房子早已被拆除了,现在老二的房子还有其后人居住!”随后,在海臣来的引领下,记者在第二所房子里,见到了赵氏后人——73岁的赵山同。该院落的主房以青瓦覆顶。记者走进屋内,看到屋顶有用木棍和木板构成的顶,右手靠墙位置是一木楼梯,可以上去。

“上面没有住人,放的是杂物。我的父亲叫赵大合,我从小就在这里生活,冬暖夏凉。”赵山同说,以前这里是一处四合院,有东西厢房和门楼,后来因新宅基地规划被拆掉了,仅保留了主屋。“至于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祖上当年是靠什么起家的,我也说不清。”

“我问过俺婆婆,婆婆说‘俺婆子还不知道赵家祖上的历史呢’!”赵山同的妻子马秋月称,她听老辈人讲,以前赵家宅院是很气派的。那时,房子上面不仅有精美的砖雕,还有五脊六兽,“文革”时期,很多都被毁掉了。

如今,在赵家老三房子的前面挂着写有“许昌县不可移动文物”等内容的牌子。记者看到,该所房子屋檐下方有很多方形的孔,赵家老四房子的屋檐下也有。“以前,这些孔应该是用来喂鸽子的。”赵山同说。

文化厚重,名人逸事多

袁中贤(右一)介绍袁庄社区历史上的名人逸事。记者牛志勇摄

袁庄社区是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村落,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因村民勤奋劳作,19世纪初期,该村就有“百牛袁”之称。据年出版的《许昌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初,徐、范、袁三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名徐范庄。清咸丰八年(公元年),这里筑有寨子,以防匪患。寨门上方嵌有匾额,东门上书“轩耸眸秀”,南门上书“高瞻瑞灵”,西门上书“孝岗对峙”,北门上书“石梁同固”。清末,这里还成立了护寨组织“红枪会”。

据老人们回忆,袁庄社区曾经还有个施茶亭,位于袁庄东南坡五条路的交会处,俗称“五龙口”。该施茶亭由石固南寨知名人士王子祥于年所建。“母染重疾愈后,为积德行善兴建茶亭一座,置田三亩五分,供施茶公自耕自食,免缴皇粮。”“施茶人于海雷,每年盛夏在亭内施茶,供过往行人和乡间种田农民解暑纳凉。”《袁庄村志》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如今,在袁庄社区门前立有多通石碑,其中两块分别刻有“血战捐躯”“勇敢风世”字样。

“‘血战捐躯’这通石碑立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年),是当时的钦差兵巡大梁道河南布*司右参*兼按察司副使王源昌为石固镇千总官袁楫所立。‘勇敢风世’的石碑是文林郎知许州事王为袁楫所立。”据袁庄社区袁中贤老人介绍,以前袁庄社区隶属石固镇,“清康熙年间,袁千后代袁皞得中进士,为光宗耀祖,演戏庆贺一个月,后渐成习俗,周围村庄的村民都说‘到袁进士家看戏’。后来,村名渐渐演变成袁庄。”

“血战捐躯”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历史故事?袁中贤老人说,这件事在清《重修旌忠袁公祠碑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当闯寇扰许,我祖与之,不顾性命,忘身报国,舍身拯民,以数十之困卒对数万之肆匪。自辰战酉,寡众不敌,势穷尽无,可为,唯求成仁取义以自刎。”

“历史上,我们村还出过不少名人。”据袁中贤介绍,清代,袁庄的袁皞被康熙钦点为“双榜进士”,曾出任浙江仁和县、江县正堂县令。此后,村里先后出过2名举人、9名秀才、1名儒生生员和数十名贡生、监生。

在艾庄回族乡,提及杜宋社区,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那里曾经出过一个武官——宋明都。据史料记载,杜宋村的宋姓人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年,该村隶属石固镇,年更名为杜宋大队,年改为今名,属桂村乡,年改属艾庄回族乡。

在艾庄回族乡杜宋社区,记者打听到了宋明都的后人宋焕生和宋文顶。“宋明都是我的大爷。”今年70岁的宋焕生说,宋明都在弟兄六人中排行老大,曾在广东担任过武官,还曾在清宫当过差。“过去,我们这里还有几百斤重的贽石,是明清时期的武举人练武用的。年轻时,我们练武用的是石磙。”宋焕生说,“听老人们说大爷个头儿高、块头儿大,练功用的刀都有多斤。”

据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宋明都为清光绪乙丑(公元年)科武进士,曾任广东南韶连镇中衡游击。在清代,游击作为武官,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宋明都是我的太爷。”60多岁的宋文顶说,宋明都去世后被葬在了村西南角,附近的人都称之为“宋大人坟”。在宋焕生和宋文顶的记忆里,宋家大院之前为四合院,里面的两层小楼彼此相通,上有五脊六兽,非常气派。

“我们这儿曾立有两通高大的石碑,宋家大院门前立有旗杆,小时候,这些我都见过。”宋文顶说,不过在“文革”时期,两通石碑均被砸毁了。

距离艾庄社区不远,有个村子名叫码头魏。如今,村子周围并无江河,码头魏的名字令人费解。

“听老辈人讲,我们本地长期流传着一句话:‘邙山开个口,淹了汝南江。’以前,我们村旁边曾有一条大河,名为‘三现河’,是‘汝南江’的一部分。”码头魏村居民魏国昌说,以前码头魏曾归属石梁县管理,相传,禹州山货一带的中药材等物资要经过这里的码头转运到外地。“20世纪50年代,我们村东南角的大坑处还发掘出过船体、河螺等。”魏国昌说,这从侧面证明,村子所在地以前不仅有水,而且水量很大,可以行船。

魏国昌保管着《魏氏家谱》,据其介绍,码头魏当地的魏姓人是明代从许昌城内的魏家胡同迁来的。

“他们主要是来管理码头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移民。”魏国昌说,以前村里人还发现过相关的石碑,上面有碑文,不过,现在不知被埋到哪里了。而据年出版的《许昌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早在明代,魏姓由临颍县迁移至此。因为建村在民间俗传的汝南江一码头北侧,故名码头魏。”

据魏国昌介绍,从家谱来看,魏姓族人已经在此繁衍了20世。年,魏家祠堂被拆毁。

文化搭台,谱写新辉煌

“改革开放后,艾庄回族乡在许昌西部很有名气!”56岁的海臣来是艾庄社区的文书,对艾庄回族乡的发展历史比较了解。在艾庄社区*群服务中心西侧有一排如今已经破旧的二层小楼,见证了艾庄回族乡昔日的辉煌。“以前那里是乡*府的办公楼!”海臣来说,房子建于年,当时人们手工制坯、烧砖,建成了办公楼。“地基有一米深,墙基为0.7米宽,上面的墙为0.5米宽,屋内有用席子做的圈儿(相当于吊顶)!”海臣来说,建房的时候他上才上小学,参与过搬砖。年12月4日,艾庄回族乡恢复后,这里做过乡*府办公地。

据海臣来介绍,20世纪70年代,艾庄回族乡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都搞得有声有色,当时许昌西部有个口号:“远学大寨,近学艾庄。”“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这里的教育、文化大院搞得不错,还有个许昌县青年艺术团。”海臣来说,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布赫曾来艾庄回族乡视察。

关于布赫来艾庄回族乡视察一事,50多岁的郑自有印象深刻。“当时艾庄回族乡聂庄有个大型种羊场,号称豫西南最大的小尾寒羊养殖基地。”郑自有回忆说,当时自己任厂长。“当时厂里有56个饲养室,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模式!”郑自有说,当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养殖业,他们先后去山东郓城、南阳镇平等地参观考察。“那天我为视察组介绍了小尾寒羊的养殖和发展情况。北京来的人好像对羊比较好奇,很多人合影留念。”

艾庄回族乡有个鲁湾村,鲁湾村西与禹州市接壤,北与长葛市毗邻,有“鸡鸣三县”之称,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天宝宫东西相望。它不仅是建安区美丽乡村示范村,也是艾庄回族乡的文化发源传承地,这里的铜器舞远近闻名。

54岁的王福成是艾庄铜器舞的传承人之一。据其介绍,艾庄铜器舞始于清朝中叶,迄今已有多年历史,由古老的祈雨祭祀仪式演变而来。诞生之初,其带有戏剧性的幽默和诙谐,以表达欢快的心情。现今,人们演出以庆典、欢庆丰收为主,经常在节日、庙会时表演。表演时场面宏大,形式多样,那恢宏大气的场面,狮吼虎啸般的巨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可谓威风八面,荡人心魄。年,艾庄铜器舞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从小就跟着大伯学习,看到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大伯便教了我所有的技巧。那时候,跳铜器舞一组4个人,大概20个人就能完成。现在场面更大,得五六十人才能合演。现在的省级传承人有我和鲁国栋、王保河3个人!”王福成说,艾庄铜器舞为艾庄回族乡挣了很多荣誉:艾庄铜器舞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年获得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金奖,在年获得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的鼓舞精英大赛“金鼎奖”,在年获得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展表演类一等奖。“我们参与过庆祝香港回归、许昌市首届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年,南海舰队‘许昌舰’的官兵还专门学习这项技艺,将铜器舞作为出国访问主打巡演节目之一。”

“现在无论是省里还是县(市)等有关部门,都非常支持铜器舞的发展。”王福成说,建安区非遗部门还给他们配备了办公家具、电脑、摄像机等。他们有信心将这一项技艺传承好,发扬光大。

艾庄回族乡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该乡经过深度挖掘、整合、规划、提升了本土的文化资源,群众性文化团体日趋繁荣,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日渐丰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天宝宫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器舞交相辉映。

在该乡西王村,已经连续举办多年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吸引着禹州、长葛、许昌等地的戏剧社团参与,人气很旺。众多爱心剧团经常在艾庄回族乡敬老院进行演出,给敬老院的老人带去欢乐。聂庄村、西王村戏曲社编排的《好媳妇》《新农村新风尚》等优秀的文化作品,被省(区、市)多家媒体报道。艾庄回族乡文化服务中心荣获“河南省先进基层文化站所”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支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度挖掘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更好地搭建文化艺术演出平台,让经济发展插上文化的翅膀,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共建美好家园。”谈及该乡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该乡副乡长孔爱敏充满信心地说。

艾庄回族乡*委书记刘迎君说,近年来,艾庄回族乡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建安区西部“花果岗”,形成了千亩葡萄种植园和以晚秋梨、蜜桃为主的千亩“桃花源”。未来他们将融合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等元素,把艾庄回族乡打造成建安区“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示范乡。

许昌晨报记者牛志勇通讯员路俊涛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晨报往事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