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红色“播火者”
——马克思主义系统传入山东“路线图”
年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王尽美等六人以通讯会员的身份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年夏秋之际,王尽美与同是学生的王志坚、邓恩铭、王象午、李祚周等人共同发起,在济南秘密成立以研究共产主义为宗旨的“康米尼斯特学会”(Communist,现译共产主义);
到秋天,王志坚、王尽美、吴隼等11人又发起成立面向公众的励新学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1月14日,成立会在济南商埠公园大厅举行。
以此为标志,山东开始了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今年整整年。他们是齐鲁大地播火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动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思想文化运动,继而掀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彻底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山东是率先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六个省份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齐鲁书社:筑起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
年10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始。
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至少有种介绍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的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其中也包括零星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对外国文字的大规模翻译,除了佛教典籍之外,尚无先例。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便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崇,梁启超就曾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先进分子耳闻目睹了“把社会主义从书本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开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李大钊、陈独秀携《新青年》从西方引来的马克思主义圣火,点燃了堆满干柴的神州大地。
给山东带来火种的也是《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书刊,特别是济南一个叫“齐鲁通讯社”的机构,其附设的贩书部“极力推广”《新青年》等书刊,把火种源源不断地引入齐鲁大地。
齐鲁通讯社发起人是民国闻人王乐平,时任山东省议会秘书长。乘五四运动新文化大潮,他与几个同道集资合股,于年10月成立齐鲁通讯社,社址虽然只设在王乐平位于天地坛街的家里,但依然是当时山东新文化运动里的新事物。当时颇有影响的北京《晨报》,对此评价说:“五四以后,就是沉闷的山东,也如梦初醒。”
五四运动使沉闷的山东醒了,王乐平正是山东地区五四运动杰出的组织者之一。
他以省议会议员的身份于5月3日赴上海,组织山东旅沪同乡会召开力争山东主权爱国大会,0多人冒雨与会。6月19日又率86人代表山东各界的请愿团自济赴京,经坚决要求方得面见民国总统徐世昌,他泣泪陈词:“大总统尚不忍舍弃山东人民,我山东尚有不灭之望,或可暂安人心。否则不惟代表等无面目见山东父老,东人全体亦不能让代表等生还山东。”有代表哽咽说:“请问大总统,山东是不是我国领土,大总统还要不要山东人民?”全体代表痛哭失声,总统府卫士亦“以巾拭泪”,然徐世昌无动于衷。直到山东第二批请愿团再行赴京,6月30日,方得到答复:“对和约拒绝签字。”山东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此时,王乐平的社会声望达到了巅峰。齐鲁通讯社开张不过两月,“已经有了骇人的效果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新教育》诸报,销数都在百份左右。其他如《解放与改造》《建设》《星期评论》等期刊销数亦都不少。”北京《晨报》报道说:“齐鲁通讯社,一方面作通讯事业传到外面去,一方面代派各处新出版物,为介绍思潮、改良社会的先声,直到现在,各种杂志的销售一天天推广,志同道合的人也渐渐多了。”
王乐平是诸城“相州王氏”在济南最为声名显赫的“老乡”,在乡党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在济求学的王尽美、李祚周都是王乐平家的常客,深受王乐平影响,也深得王乐平的信任。包括邓恩铭、王翔千、王象午等也是齐鲁通讯社的常客,他们在这里借阅、购买进步书刊,探讨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他们在这里相识、相聚,接受思想启蒙,积极参与山东党的早期组织建设活动。
营业额接连翻番的利好业绩,让股东们很高兴,积极增资扩股,于是,通讯社变书社,宣布“不纯粹以营利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为主要目的”,专营“代派日报、销售杂志、贩卖各项中外书籍”。年10月,成立已有一年的齐鲁通讯社召开股东大会,公推王乐平为社长,租下大布政司街北头东铺房当门头房,正式更名为“齐鲁书社”。
王乐平敏锐地看到了“新文化的意义”和“学生运动的伟力”,有意无意之间,凭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将齐鲁书社打造为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亦成为凝聚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初平台”——山东早期党组织的几乎所有成员,都曾与齐鲁书社发生过联系。齐鲁书社成为山东较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
齐鲁书社打开了山东知识界与外界思想交流的文化闸门,山东思想界、教育界沉闷压抑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振,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潮便如洪水一般,在齐鲁大地上传播开来。
北李南陈:推动马克思主义系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由零散走向系统的标志,是一系列社团的成立。
山东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些人,经由王乐平建立了“陈独秀——王乐平”单线联系。
年2月的一个清晨,一辆带篷的骡车从北京驶向天津。车上坐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赫赫有名的两位人物,历史为陈独秀和李大钊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深入沟通的机会,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北李南陈”在这段行程中“相约建党”的佳话。3月,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团体,也是最早较系统向山东传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团体。山东有六人以通讯会员的身份参加了这个学会,其中就有王尽美。
两个月后,俄共(布)远东局派出的维经斯基、杨明斋等人经北京到达上海,在他们的推动下,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设于老渔阳里2号。在这个门牌号里,年这一年设有三本刊物的编辑部——《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老渔阳里2号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到8月,还是在这个门牌号里,诞生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起到了在全国范围内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的作用。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首次会议决议“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陈独秀遂“函约”王乐平在济南进行组织。王乐平接到陈独秀的函约后,委托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组建共产党。于是,王、邓两位年轻学生仿照上海模式,于当年的夏末秋初在济南建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共产主义学会),康米尼斯特学会由几位进步青年学生组成,专事收集共产主义理论的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
10月1日在老渔阳里2号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二号刊上,即出现了《济南齐鲁书社广告》:“本社是齐鲁通讯社里贩书部扩充组织的,专卖最新各种从书杂志及教育用品,以介绍文化增高人类的知识为宗旨,已定于十月一日正式开幕,凡各处新出版的印刷物,本社无不代为极力推广,务请将办法函知本社,本社非常欢迎呵!”
王乐平还不知道,从第八卷第一号开始,《新青年》开“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俄革命理论、政策、社会状况和列宁的著作,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公开理论刊物。
励新学会: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山东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陷入学理纷争,几乎是直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建立秘密的或公开半公开的团体在齐鲁大地播撒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种子。这些进步社团的陆续成立,无不闪耀着一个“细高挑儿”的身影——绰号“王大耳朵”的王尽美。
五四运动造就了齐鲁书社,也使年仅21岁的王尽美得到思想上的飞跃。
年秋天,继康米尼斯特学会成立之后,王志坚、王尽美、吴隼等11人又发起成立面向公众的励新学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学会会址设在齐鲁书社内,在王乐平的支持与帮助下,励新学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被当时进步报刊称为“济南文化运动之曙光”。
今天看来,励新学会还比较幼稚: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和革命纲领,也没有明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实际上不便公开的成立理由是王尽美、邓恩铭他们在康米尼斯特学会的学习中,“感觉共产主义在广大青年群众中的口胃暂时尚难消化,所以从实事求是上着想,另行组织了励新学会,以广泛吸引青年群众,参加研究革命理论”。
于是,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讨论“改造社会”等重大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在年12月15日出版的《励新》(左上图)第一卷第一期上,邓恩铭发表《改造社会的批评》,指出:“中国的社会一定是要改造的,但是我们去改造非脚踏实地从事不可,若是不然,恐怕我们改造社会不了,倒被恶社会支配。”
难能可贵的是,邓恩铭在文章中提出了西方理论要与中国现实社会相结合,要适合中国社会状况的思想。他说:“我们一般要去改造社会的,不能不仔细想想,要知道近来一般人说到洋学说来,什么也是好的,不用心研究,要知道西洋社会情形与我们中国不同的地方很多,情况既是不同,那么,在西洋社会适合的,拿到中国来,更是洪水猛兽了。所以我们研究一种学说,必定要拿来与我们的比较,究竟不同之点在哪里,然后取长补短,才不至于徒劳无功。”
励新学会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初步成果。
全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都走过了这样一条轨迹: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然结出组织的果实。年10月,继上海之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1月,王尽美、邓恩铭等通过罗章龙等人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得联系。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在李大钊、张国焘、罗章龙等指导下,成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其标志是《济南劳动周刊》的出版。这是中共一大之前,国内六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
(来源:大众日报07版丁龙嘉于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