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张天弛
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做出“打零工”的职业选择,“斜杠”青年更成为网络热词。本期圆桌谈,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徐笑君和助理教授吴冬媛,滴滴出行政府事务高级总监冯馨,一起畅谈共享经济平台发展与灵活就业的最新趋势。
共享经济平台与就业人群的关系不再是“公司-员工”,而是“平台-技能”,个人的“就业力”更多的体现在所掌握的技能之上,这就要求灵活就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在就业市场站稳脚跟。
徐笑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
共享经济平台带来了一种新的用工模式。这种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方面。
吴冬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助理教授
从一家公关公司的客户经理,到一名汽车自媒体人,“95后”冯竞谊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和行业积累,踏上了“灵活就业”之路。运营半年间,自媒体的内容、框架、经营模式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调整的过程。截至目前,粉丝数达到50万,日常视频的点击量也在几十万次之间。
“外界总觉得做自媒体的时间很自由,收入也不错,但真正进入角色后,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冯竞谊坦言,现在他天天都要面对内容制作、团队管理等等事无巨细的工作,还得挖空心思做出特色,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自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确实有焦虑、有压力,我也在不断坚持的过程收获自身的成长。”
灵活就业人群将越来越庞大
记者:从全球范围看,灵活就业是否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的灵活就业市场又有哪些特点?
吴冬媛: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以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家政人员为代表的灵活就业人员约有2亿。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灵活就业的人数规模将越来越庞大。
事实上,灵活就业在全球各地也已经形成了一股新趋势,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有万灵活就业人群,占美国整体工作人群的三分之一,英国的灵活就业人数有万人,是其整体工作人群的七分之一。
问:我们观察到,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机会,在这些平台上,灵活就业的主要人群有哪些特点?
吴冬媛: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简单的、仅有雇员和雇主双方的劳工关系,建立了一种涉及平台、服务提供者、消费者三方的就业关系,平台在这里成为连接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纽带,服务提供者则被称为独立的工作者或自由工作者。
而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各种知识、技能和要素都可以流通共享,就业门槛大大降低,更强的就业形态包容性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电商主播、在线咨询师等新工种陆续出现,共享经济平台成为了就业的“蓄水池”。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中显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年中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万人,同比增长7.7%。
冯馨:据测算,年滴滴出行平台共带动了国内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直接就业机会.6万个,间接就业机会有.9万个,包括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服务等全产业链灵活就业机会。
我们发现,一些全职妈妈也在做兼职网约车司机,早晨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她们就有时间接单了,饭点前再回家做饭料理家务,这些不用朝九晚五工作的人群就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赚钱或拓展社会交流活动。
从年龄段来看,滴滴出行司机的主力军是“70后”和“80后”人群,他们担负着赚钱养家的生活压力,80%以上的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要养育,90%以上有老人要赡养。
徐笑君:除了滴滴出行平台外,如今许多共享经济新业态也吸纳了众多的就业人群。例如,B站上就有大量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在课余时间当起了“Up主”,或分享知识、或传授技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得到“投币”和“点赞”,以此获取收益。
就业者服务保障尚待完善
问:在扩大就业“蓄水池”的同时,共享经济平台上新型的劳动关系也带来了全新的风险和挑战,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灵活就业者的服务保障?
吴冬媛:共享经济平台带来了一种新的用工模式。这种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的层面。因为这样的用工模式不属于传统的法律定义的用工关系,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一定适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劳动者。如何保障共享经济平台上灵活就业者的权益是目前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业界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