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粉该如何迎战洋品牌?_乳品专题
媒体报称:“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2010年前11个月,奶粉进口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7.06万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有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是60%,2010年,进口奶粉已经与国产奶粉平分秋色,展望2011年,我们认为,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可能超过50%,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蚕食。”据此,一直让人担忧的中国奶粉,从消费者为之害怕到今天的奶业行业为之害怕,最让业内人士感到可怕的不是这个数据,而是人们对待这个数据的态度,从络评论来看,“三鹿”事件后人们普遍对奶业缺乏信任,“洋奶粉要钱,中国奶粉要命”的评论被民高高顶起,无论是主管部门的预测还是民的反应,都预示着中国奶粉危机仍未消除。
任何产品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而中国奶粉走到今天的境地又有多少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呢?要解决问题就得找出原因,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因为牛奶是日常食品之一,笔者也和国人一样持续关注着“三鹿”事件后的中国奶业。从2008年到今天,人们已经看出“三鹿”事件后有关奶业的种种弊端:一、消费者维权难,“三鹿”事发后消费者依法提起诉讼,但遇上了法院不立案;二、不法企业恶性不改,“三鹿”事件后奶粉企业仍然心存侥幸,把问题奶粉继续投向市场;三、制度缺陷,“三鹿”事发后快速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但该法设立的问题食品“召回”制度与我们的国情不符,对企业的自律寄太大的希望,缺乏了对企业的强制性约束;四、市场监管不力,当时铺天盖地的舆论在宣传“企业召回”,但“就地销毁问题奶粉”的事实却少见于报端荧屏,许多人就质疑“企业召回”后问题奶粉的去向,结果真如消费者所担心的那样,持续数年了问题奶粉仍在市场流通。这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中国奶粉企业没有严格重视产品质量,也不时挑动了消费者心理恐惧的神经。五、危机处置不当,除了消费者维权问题和问题奶粉销毁处置不当外,“三鹿”事发后出台的“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也是一种短视行为,虽然一时让企业损失减少了,但让消费者坚信了中国牛奶是含“三聚氰胺”的,后来这个“限量值”规定结束后,市场没有经过大规模清洗和强硬的处罚,消费者难免还是心存疑虑。
从情感上讲,中国人都希望有自己民族品牌的放心奶粉,因而希望中国的奶业强大;从消费者自身利益来讲,谁都希望自己的饮食安全不出问题;从心理承受力来讲,“三鹿”事件无法让任何人无动于衷,“谨慎吃奶”也就成为必然。在感情与利益之间不能同时选择时,“民以食为天”的心理就发挥了作用。尽管洋品牌奶粉价格高,而且消费者也不了解其底细,但消费者至少对中国奶粉没有信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了警惕,当自己的经济承受力允许的前提下,自然会选择洋品牌奶粉。如今,中国奶业出现的市场大幅萎缩,不是因为洋品牌的价格低廉,而是因为消费者更信任洋品牌,对此有媒体表示“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我国奶牛养殖业也将因此受到长期的挤压: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将直接导致减少85万吨的生鲜乳的需求。相当于减少34万头奶牛。直接影响34万人就业。同时,进口奶粉压抑了生鲜奶的收购价格,使得养殖环节的效益降低。”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危机,我们是不是就只能被动地把市场拱手让给洋品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短短数年奶粉市场发生了大幅倒退的现象,我们的主管部门和奶粉企业应该清楚地看到,消费者的选择事关企业的存亡!中国奶粉的东山再起要解决的也就是从制度上,从企业的商业道德良知上打消消费者的疑虑,给消费者足够的信心。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一轮全面筛查,制定强硬的准入门槛和强硬的市场监管措施,消费者认可了这些举措后也就自然回归到追随民族品牌的阵营里来。
许孙鑫,北京嘉华志和财务咨询机构策划专家,广告实战专家,营销专家,对产品定位、市场战略、渠道布局、招商推广、渠道管理、广告策划、终端促销、络推广有着独到的研究,对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利益把握精准,使企业的品牌效应和络发展得以快速成功,有着三个月让加盟商蜂拥而至,半年时间让六家店变为上百家店,六个字让服装店人满为患等成功案例。邮箱:12xusu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