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芽接受采访。
大咖简介
周春芽,年生于重庆,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自由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成都、上海。
周春芽的“绿狗”系列、“桃花”系列、“园林”系列广受追捧。年11月,周春芽的作品《中国风景》以.5万元成交,创下了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5月27日,由周春芽发起的五彩基金,与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一道在重庆给孩子们做展览。当天,周春芽一早从成都驱车赶回重庆。当重庆晨报记者想约他第一时间采访时,他只提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吃碗小面后再采访好吗?”
到达酒店放好行李,周春芽和夫人就由记者引路,前往小面馆。“不用专门找地方,重庆随便哪家小面都好吃,就像重庆的火锅,都比成都的好吃些。”周春芽在成都生活了几十年,还是怀念家乡的味道。
走进小面馆,周春芽就一口气点了两碗面:“一碗豌杂,一碗原汤牛肉!”
周春芽回到重庆先吃小面。
大咖对话
争取回家乡做个展
重庆晨报:你是重庆人,毕业于川美,但好像还没有在重庆做过个展,有没有计划回家乡做一次个展?
周春芽:按照现在的计划,明年我在上海会有一次大规模的个展。接下来我希望有机会能把这个个展放到重庆做,我争取,但这对于美术馆的硬件要求比较高。
重庆晨报:对于重庆的艺术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周春芽:我知道重庆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但其实对于这么大的城市来说,美术馆的数量还是不够的。当然美术馆也应该有自己的收藏,不仅要展示历史的艺术,也要陈列现在艺术家们的作品。美术馆要让老百姓能够随时欣赏到这些艺术,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大。
谈重庆
“当年要是有空调就留下来了”
“桃花”系列《桃源只在镜湖中》
“我是在重庆出生的,6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就去了成都,大学的时候又考回了重庆。”周春芽的父亲曾在重庆作协工作,周春芽还记得就住在大田湾体育场附近。年恢复高考,在成都生活16年的周春芽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又回到家乡重庆。
“我在重庆加起来有10年时间,大学四年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没有川美四年的学习,我的艺术之路也不会继续走下去,也就没有现在的周春芽。”在周春芽看来,在重庆上大学的4年,不仅是回到了家乡,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年,还是大三学生的周春芽就凭借作品《藏族新一代》获得当年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就在那一届美展中,周春芽的同学罗中立画的《父亲》获得一等奖。
《藏族新一代》是周春芽在大二时和同学们一起去阿坝州写生回来后创作的。“那时候在城市里,人们都是穿着蓝色衣服,连样式都是统一的,到了阿坝州的红原大草原,我看到那里的人们穿着藏族特色的衣服,戴着各式首饰,颜色非常的漂亮,引发了我对色彩的好奇。”周春芽说。
这个二等奖,对于周春芽的影响很大,对他的创作是一种鼓励,也让他毕业后有了工作。周春芽说,那会家人都在成都,“再加上我又很怕热,另外黄桷坪到市中心实在太远了,交通也不方便,我就选择去了成都。”周春芽顺手指着酒店天花板上的空调出风口说,“要是有现在这样的空调,这样好的条件,我肯定就留在重庆了。”
谈创作
“去上海生活离江南更近”
“绿狗”系列《GreenDog.A》
电影明星刘嘉玲曾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抱怨”,为了收藏一幅周春芽的“桃花”,她等了两年时间。但这其实不算长,有的藏家为了收藏周春芽的作品,差不多等了10年时间。
“我的创作完全不是有意识的去改变,完全是跟着我的情感轨迹在走,画什么都是生活的改变对我的影响。”周春芽画“绿狗”,是因为他当时养了一只德国牧羊犬,取名叫“黑根”,从年到年,一直陪伴了他六年。
因为黑根的离去,周春芽一度悲伤到不能拿起画笔。于是他去江南散心,看桃花、看园林,后来就有了“桃花”系列。
周春芽说也就是从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去苏州、扬州等地,到今年已持续了近20年,“每年春天都会找时间去,有时候一年还不止去一次。”现在周春芽更是要将家搬到上海。“今年7月就会去上海生活了,那里离江南更近,随时都可以去看。当然也是因为上海的医疗等各种条件会好一些,将来自己的晚年生活就在上海了。”
周春芽近年来的作品,有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记者笑问,莫非是年纪大了的原因?“确实,年轻的时候对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语言更感兴趣,因为那个时候对我的冲击力更强,所以我选择去国外留学。”周春芽说当年高考的时候,关于文言文的两道题他不会做,直接就放弃了:“后来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才发现自己骨子里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更深的人,于是我重新开始补课,学习传统文化。”
这一变化在周春芽作品的色彩上也能体现出来,从“绿狗”系列中那炫目的绿色身体和红色舌头,到“桃花”系列中各种大胆的用色,再到现在“园林”系列画面中已经“没有色彩”,就像是传统绘画的“墨分五色”。“现在我画的都没有色彩了,只有黑色。”周春芽现在觉得“黑色才是最高级的颜色,它不像红色、绿色那样打眼,很难把握”。
对于未来的创作,周春芽不会刻意去规划,“但园林是我还没有画够的,我还没画到我理想的目标,才刚刚开始。”
谈慈善
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