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曾耐心读完《古拉格群岛》
索尔仁尼琴离开了这个曾令他无比痛苦但又无比眷念的世界,“别了,索尔仁尼琴”的声音一时间回响在世界各地,人们真诚地赞扬他作为一名作家的良知和道德勇气,同时也都不乏对人类今天的处境进行反思。在这时候,我们在继续收集信息、编撰文章和传播各地的悼念、回顾文稿之余,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他遗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极其丰厚,我们做好了理解、吸收和研究的准备么?在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精神浮躁的年代的情景中,我们还有足够的耐心阅读索尔仁尼琴么? 就以他最重要的作品、他献给这个苦难的世界最诚实和最尖锐的见证《古拉格群岛》而言,有多少人曾耐心地把这部140万字的巨著读完呢?这部以苏联劳改营为中心的作品综括了苏联全国的劳改营,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涉及的人物、个案好几百个,所运用的叙述方法既有历史学的叙事,也有报告文学的、哲学沉思的、档案梳理的、主观随感的等等。整部作品就像一座多音调、多角度和多元风格的宏伟大厦,历史、苦难、良知、勇气等等概念在这里不是廉价的、浅薄的标签,而是在每一个搜捕之夜、每一间牢房、每一阵无耻的掌声中一点一滴地铸炼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在细心的阅读中体会和培养思考的勇气和坚韧的精神;我们需要的是在细心的阅读中学会倾听索尔仁尼琴内心最痛苦的心音和最隐秘的自语,只有这样,索尔仁尼琴之于我们才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符号,而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 即便是从知识学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索尔仁尼琴也是需要耐心阅读,才能领略这位文学大师的渊博与魅力。如《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在书中所运用的语言、所创造的词汇、通过词汇所揭示的现象,本身就是一部专制极权下劳改生活的语言索引。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劳改营里唯一拥有的一本书是19世纪编纂的《大俄罗斯语详解辞典》,因此他的书中不乏古旧俄语和俗语、谚语,而且还有大量的“劳改营语言”和江湖黑话,以至西方国家还出版了专门的索尔仁尼琴字典。作者根据1926年颁布的苏联刑法“国事罪”一章第五十八条把苏联*治犯称做“五十八条”,书中的“五十八条”无处不在。第一卷第60页开始较为集中地论述刑法中的第五十八条,可以为任何跨国比较研究提供很有价值的框架和个案。匆匆的浏览无法使我们对这一切感同身受,不细心阅读我们就将失去最有价值的研究资源。 与俄国人相比,中国的读者是比较幸运的。《古拉格群岛》俄文版于1973年12月至1975年在巴黎陆续出版,但苏联国内对索尔仁尼琴作品的禁令要到了1989年才宣布解除。中国大陆的中文版则于1982年就以“内部发行”的名义出版。但是,二十多年来,我们又有多少阅读和研究的成果可以无愧于这份珍贵的思想与文学遗产呢? 而且,阅读作为一种行为,它还有高声朗读的可能。“和往常一样,那天的起床钟也在早上五点钟就响了。在工作人员的住处旁边挂着一段铁轨,他们就用铁锤敲打铁轨,叫醒所有人……。”在莫斯科,一位名叫恰利杰的中学生在当时朗读着《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而且录音;后来他说:“我记得大家都非常激动。我把整个小说都录在了磁带上,给我的每一个朋友听。”这部中篇小说于1962年11月发表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其后有两百多人给索尔仁尼琴写信,讲述他们在劳改营中的经历。 这是细心阅读、朗读和倾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