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考点3物质性质与变化参考答案
TUhjnbcbe - 2023/12/21 19:50:00

考点3物质性质与变化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

C

A.溴挥发,溴由液体变为气体,溴分子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A;

B.碘升华,碘由固体变为气体,碘分子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B;

C.氯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D.氯的液化,氨气由气态变为液态,氨分子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D;

选C。

2.

C

A.碳纤维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A不正确;

B.选择氢气主要是考虑其燃烧产物为水,不污染环境,氢气的燃点低,但难压缩,B不正确;

C.多地禁放烟花,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从而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级别,C正确;

D.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D不正确;

故选C。

3.

A

A.冬奥场馆使用CO2制冷剂制冰,利用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吸收热量,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A符合题意;

B.H2燃烧是个化学变化,反应为:2H2+O2=2H2O,B不合题意;

C.由碲和镉合成发电玻璃中的碲化镉,发生了化学反应,为化学变化,C不合题意;

D.电动汽车的全气候电池充电,是电解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

C

A.能量越低越稳定,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能量,所以石墨更稳定,A错误;

B.能量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有能量变化,为物理变化,B错误;

C.节能不仅仅是减少能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发挥能源的最大价值,C正确;

D.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不是新能源,D错误;

答案选C。

5.

D

①煤的液化、气化属于化学变化,①错误;

②甘油为丙三醇,含有氧元素,不是烃,②错误;

③人体内若缺少乙醛脱氢酶,会产生醉酒症状,③正确;

④碳的氧化物的排放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④错误;

⑤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乙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4O+5O2=4CO2+4H2O,等物质的量乙炔和乙醛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⑤正确;

⑥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取CH2=CHCHO适量于试管,先加足量银氨溶液加热充分反应,排除醛基的干扰,然后应该先用酸酸化,再滴加溴水溶液,⑥错误;

综上分析,③⑤正确,答案选D。

6.

B

A.生石灰与水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A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与焦炭高温下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B项正确;

C.金属镁与稀硫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C项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D项错误;

答案选B。

7.

A

A.“气溶胶”属于胶体,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之间,A项错误;

B.火山喷发会有大量SO2生成,进入大气中形成硫酸型酸雨,B项正确;

C.火山周围存在大量的矿产资源,其中*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可以用于工业制硫酸,C项正确;

D.岩浆中含有各种金属的硅酸盐,且玉石是各种金属的硅酸盐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D项正确;

答案选A。

8.

D

A.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为煤的干馏,煤的干馏是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得到的产品有焦炭、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等,A正确;

B.焦炉气是氢气、甲烷、乙烯和CO等的混合物,B正确;

C.煤干馏可得到的产品有焦炭、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等,C正确;

D.煤是由有机物和少数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元素组成以碳元素为主,还含有少量的H、O、N、S等,D错误;

故答案为:D。

9.

C

A.《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缕缕光束的美景与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有关,A正确;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铁与硫酸铜生成铜的反应为置换反应,B正确;

C.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涉及到萃取的操作,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钙分解成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C。

10.

A

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直接加强热煤会燃烧而不能分解,故A错误;

B.煤干馏是煤隔绝空气加强热而分解的过程,生成了焦炭、煤焦油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则是用加热和冷凝的方法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产物,是物理变化,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故B正确;

C.煤焦油中含有苯、萘等,工业上苯、萘等物质可由煤干馏得到,它们主要存在于煤干馏所得的煤焦油中,故C正确;

D.煤干馏可以得到多种化工原料,煤干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粗氨水等产物,煤干馏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得到冶金用的优质焦炭,故D正确;

故选A。

11.

C

A.碘的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胆矾研磨过程中,胆矾由块状变成粉末状,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钢铁生锈过程中,铁、氧气和水反应生成以三氧化二铁为主要物质的铁锈,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氯气液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C。

12.

C

A.“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石灰石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涉及的反应在高温下自发进行,故A项正确;

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是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未涉及化学变化,故B项正确;

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指HgS在加热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指常温时Hg和S发生化合反应,二者不是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故C项错误;

D.“洪炉照破夜沉沉”指的是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D项正确;

答案选C。

13.

C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是指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故A正确;

B.青铜是铜锡合金,“超级钢”是铁碳等形成的合金,均属于合金,故B正确;

C.《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了萃取的原理,该提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的是碳酸钙受热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14.

A

A.利用核能发电,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至少存在4种能量转化方式,A说法正确;

B.1mol中子轰击U,得来的中子继续轰击铀核,发生连锁式的反应,最终得到的中子远远大于3mol,B说法错误。

C.由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可推测(见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U的相对丰度占绝对优势(实际99%以上),C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核裂变不属于化学反应,D说法错误。

故选A。

15.

C

A.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能一步实现转化,A不选;

B.饱和NaCl溶液中依次通入NH3、CO2,发生反应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NH4Cl,生成NaHCO3,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H2O和CO2,能一步实现转化,B不选;

C.MgCl2溶液直接蒸发结晶不能得到MgCl2·6H2O,要得到单质Mg,需要电解熔融的MgCl2,而不能电解MgCl2·6H2O,不能一步实现转化,C选;

D.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u(OH)2沉淀和Na2SO4,葡萄糖中含有醛基,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反应可以得到砖红色的氧化亚铜,能一步实现转化,D不选;

答案选C。

16.

C

A.盐酸和次氯酸钠可以发生反应2HCl+NaClO=Cl2↑+NaCl+H2O,生成氯气,故A正确;

B.Cl2有*,ClO2氧化性更强,用ClO2代替Cl2进行自来水消*程度高且无污染,更安全,故B正确;

C.Cl2与SO2按物质的量比1:1通入水中发生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再滴入品红溶液,品红不会褪色,溶液呈红色,故C错误;

D.ClONO2中Cl为+1价、N为+5价,O为-2价,+1价的Cl和+5价的N都有强氧化性,所以ClONO2具有强氧化性,ClONO2水解可生成硝酸和次氯酸,故D正确;

答案选C。

17.

B

A.SiO2与盐酸不发生化学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发生NaCl+CO2+NH3=NaHCO3↓+NH4Cl,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B符合题意;

C.氯化铁为挥发性强酸的弱碱盐,加热蒸干氯化铁溶液得到氧化铁,故C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氯化镁溶液得到氢氧化镁,不能得到镁单质,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得到镁单质,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18.

D

A.竹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正确;

B.黑茶茶砖制作时需要压制定型,在加压过程中只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该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B正确;

C.蛋白质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C正确;

D.银质材料主要成分是金属Ag,还含有其它一些成分,故组成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9.

D

A.浓硫酸使糖类化合物碳化是利用了其脱水性,故A错误;

B.SiO2与氢氟酸反应是SiO2的特性,SiO2不能与其它酸反应,SiO2能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NH4Cl“气化”是NH4Cl分解生成NH3与HCl,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硝酸铜和水,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0.

C

A.液氨用作制冷剂时,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硅胶用作食品干燥剂时,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氢氟酸刻蚀玻璃时,发生反应SiO2+4HF=SiF4↑+2H2O,C符合题意;

D.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原子核发生了改变,不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21.

(4)实验I选择的试剂是①和____(填序号),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是____。该转化利用了Na2SO3的____性。

(5)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是____。

(1)SO2+2OH-=+H2O

(2)先滴加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溶液中有

(3)2SO2+O2=2SO3SO3+H2O=H2SO4

(4)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原性

(5)Cu+2H2SO4(浓)=CuSO4+SO2↑+2H2O将产生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褪色

(1)C为+4价硫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硫,有*,实验室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2+2OH-=+H2O;

(2)H是硫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盐,即硫酸盐,因此检验H中阴离子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先滴加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可推断该溶液中有;

(3)C→D→E是SO2SO3H2SO4,C→F→E是SO2H2SO3H2SO4,都是造成酸雨的可能途径,则C→D→E路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SO3、SO3+H2O=H2SO4;

(4)实验1是+4价硫变化为+6价硫,被氧化,失去电子,选择的试剂是①Na2SO3溶液和氧化剂⑤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

(5)实验Ⅱ中②浓硫酸⑦铜片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H2SO4(浓)=CuSO4+SO2↑+2H2O,二氧化硫能使⑥红溶液褪色,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是:将产生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褪色。

22.

(1)SO2、SO3、N2O5

(2)2SO2+O2=2SO3

(3)N2+3H2=2NH3

(4)

(5)

(1)酸性氧化物是能与碱反应得到盐和水的氧化物,符合要求的有SO2、SO3和N2O5;

(2)二氧化硫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三氧化硫:2SO2+O2=2SO3;

(3)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N2+3H2=2NH3;

(4)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时易分解,因此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5)氨气中的氮为-3价,一氧化氮中的氮为+2价,因此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得到氮气:

23.

(1)2Cu+O2=2CuO、CuO+H2SO4=CuSO4+H2O、CuSO4+2NaOH=Cu(OH)2↓+Na2SO4、Cu(OH)2+H2SO4=CuSO4+2H2O、Fe+CuSO4=FeSO4+Cu

(2)C+O2=CO2、CO2+Ca(OH)2=CaCO3↓+H2O、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2HCl=CaCl2+2H2O

(1)

Cu与O2加热生成CuO,反应方程式为:2Cu+O22CuO;CuO与H2SO4反应产生CuSO4、H2O,反应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CuSO4与NaOH反应产生Cu(OH)2蓝色沉淀和Na2SO4,反应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Cu(OH)2与H2SO4发生中和反应产生CuSO4、H2O,反应方程式为:Cu(OH)2+H2SO4=CuSO4+2H2O;Fe与CuSO4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产生FeSO4、Cu,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

C与O2点燃反应生成CO2,反应方程式为:C+O2=CO2;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产生CaCO3沉淀,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aCO3高温煅烧反应产生CaO、CO2,反应方程式为:CaCO3=CaO+CO2↑;CaO与H2O反应产生Ca(OH)2,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Ca(OH)2与HCl发生中和反应产生CaCl2、H2O,反应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24.

⑨⑩⑤③④⑥⑦①②⑧

属于混合物是空气和汽油,即⑨⑩;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符合氧化物定义的是H2O,即⑤;酸:电离的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属于酸的是H2SO4,即③;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属于碱的是KOH,即④;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的是CH4、C2H5OH,即⑥⑦;属于单质的是H2、O2、Al,即①②⑧;故答案为⑨⑩;⑤;③;④;⑥⑦;①②⑧。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5.

(1)NaOH纯碱(或苏打)

(2)Fe+2Fe3+=3Fe2+Cl2+2Fe2+=2Cl-+2Fe3+取少量B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若出现血红色,说明B中的阳离子是Fe3+

(1)

由上述分析可知,A的化学式为NaOH,B为碳酸钠,俗名纯碱或苏打;②反应II的离子方程式是:

(2)

反应II的离子方程式是Fe+2Fe3+=3Fe2+;②反应III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Fe2+=2Cl-+2Fe3+;③B中含有阳离子为Fe3+,检验方法是:取少量B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若出现血红色,说明B中的阳离子是Fe3+。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点3物质性质与变化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