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有别的爱好,就是特别喜欢读书。小学时家里书少,就和书多的同学成了好朋友,抽空就到朋友家蹭小人书看。初、高中时期,父亲从乡下回城,带回了很多书,有《李自成》这样的长篇巨著,也有《新华月报》等内容丰富的期刊。虽然学业越来越紧张,但我还是背着家长偷偷一本一本地看,经常在家长熟睡后挑灯夜战,结果早早看成了高度“近视眼”。上大学期间,手头有了自己能够支配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舍得买书。大学毕业时,有同学从素有“鱼米之乡”的荆州背回了一袋大米,我却驮回了一大纸箱书籍。
从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竹山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过去学过的知识很快派上了用场。但山里的农业,毕竟跟在地处江汉平原的大学所学有很大差别,于是只有继续买书学习。小县城过去书不多,农业科技方面的书更少,为此我特别珍惜到大城市出差的机会,去了总是尽量抽时间到书店,看看有没有需要的书籍,发现后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带回认真学习,努力使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
常言道:“学以致用”。参加工作以后,读书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运用。多年来,我将学到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转战竹山各地,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研究、推广了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水稻覆膜增温湿润栽培技术、优质油菜“一菜两用”技术、玉米育苗侧栽技术、水稻大田抛栽技术等,为粮食提高产量、农民实现温饱,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逐渐兴起,迫切需要加强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于是,我把读书与学习的重点,逐渐转到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上,购买相关书籍、订阅有关杂志,强化学习,了解有关知识,同时深入调查研究、大胆探索实践,逐步解决了无性系茶园建设茶苗移栽成活率偏低、中药材种植病害与倒伏严重、食用菌制袋杂菌污染率高等难题,成了众人眼中的“专家”,被聘为县农广校教师,经常深入乡村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从“读书”到“用书”易,再到“写书”就难。身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过去“写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特别是撰写科技方面的书籍,认为那是省城以上的“大专家”、“大作家”们才能做的事情。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我总结、编写过不少农业实用技术资料,都是直接印刷出来发给当地农民,从来没有找过正规出版社。但最近几年在建设无性系茶园时我发现,在竹山这样一个半干旱地区,建设无性系茶园还找不到一本理想的书籍。有的书里虽谈到一些,但只言片语不够全面系统;有的则技术陈旧落后;有的根本不适合竹山实情。很多技术难题,还需要自己探索。
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成功总结出一套适合竹山气候特点的无性系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将茶苗移栽成活率由最初的不足百分之五十提升到接近百分之百,将茶园亩产值由最初的三、四千元提升到最高过万元。但在大面积推广时却发现,很多农户、包括一些基层干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性系,为什么要发展无性系茶叶,怎样建设、管理好无性系茶园。要让广大基层干部、农民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必须加大相关知识的科普力度。但若只是编成技术资料下发,很多人会因为不是正规出版物,感觉可信度不高。于是,我下决心编写一本全面系统介绍无性系茶叶知识、以及适合竹山所处秦巴山区的建园管理技术,通过正规出版社出版。
因为是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写书还比较顺利。经过近一年熬更守夜、加班加点,《秦巴山区高效无性系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很快编写完成,但身处基层出书却很难,联系出版社、签订合同、凑足资金、反复修改、争取书号,在有关单位与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几经周折书终于印出来了。拿到新书的那一刻,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从读书到用书、再到写书,既是个人在进步,又何尝不是社会在发展与进步?
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农村局熊飞
年6月14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