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吴雪莹吴斯婷通讯员陈巧薇
一纸录取通知书,承载了多少渴盼和热望,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一身工装,见证了多少汗水和奋斗,这里是大国工匠的摇篮……
今天(10月28日),厦门技师学院喜迎六十周年校庆。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在这六十年里,许多人在厦门技师学院翻开了人生的新一页。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进厦门技师学院的历史,成为“技能成才”最好的注脚。
学校名片
厦门技师学院创办于年9月,是厦门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公办技工院校。学院地处翔安文教园,现有机械、车辆、电气、电子光电、建筑、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文化基础7个专业系部,在校生近人,教职工人,近35%有高级职称。
为服务厦门经济和产业发展,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厦门市支柱产业,现开办了35个专业,专业设置还会适应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因为专业对口性强,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待遇也比较好。
建校至今,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先后获得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高级技师培养基地、厦门市“市民最喜爱的厦门职业院校”、厦门市“年度最佳校企合作校”等称号。
●老教师林琳
为服务厦门发展创办多个系部
28岁来学院,60岁退休,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原主任、课改办原主任林琳亲历学院教学发展改革历程。近年来,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连第二年才毕业的学生都会被企业提前“抢”光。这背后秘密,他再清楚不过。
“只要厦门产业发展需要,再难也要办!”
32年里,林琳牵头参与过多个系部的创办。
年,林琳牵头创办了计算机维修专业。这是当时福建全省第一个计算机板级维修专业,正赶上计算机进入厦门后维修的人才需求。
SMT(表面贴装技术)专业的创办,则是林琳记忆里最艰难的一个。随着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年,学院预料到SMT将迎来“大爆发”。当时,企业培养出一个贴片技能人才需要十几年,而电子信息制造是厦门的支柱产业之一,企业都急需这样的人才。学院当即决定让林琳牵头创办SMT专业。可是,那时贴片技术设备少,没有教材,资料也不完整,实训室的设计、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都要从零开始。
“只要厦门产业发展需要,再难也要办!”林琳和同事到企业、高校学习,自己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室……终于办起全国技工院校里第一个SMT专业。经十多年发展,如今学院SMT专业学生能自己制造出智能手环、移动电源、平板电脑……说起这些,林琳深感自豪。
“工学一体化课改”实现学习即工作
“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是不少企业对学院学生的一致评价。作为学院“工学一体化课改”的亲历者、推动者,林琳和他的同事们煞费苦心。
“工学一体化课改”简单说就是课程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为此须从头构建课程体系。林琳回忆,每个专业课改开始时,都要先组织一批教师对厦门这一行业开展深入调研,再请一线“老师傅”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老师再进行课程开发,并通过层层评审,确保质量。如此与厦门产业发展、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工学一体化课改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在这种“学习即工作”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大大提升。林琳说,这也是毕业生被企业和家长认可最大的秘密。
●老校友陈建生
母校教我建楼更教我建造人生
“母校不仅教会我如何建造楼房,更教会我如何建造人生。”年,陈建生从厦门市建筑工程技术学校(现为厦门技师学院)建筑施工与预算专业毕业,他从工地做起,在建筑行业多个岗位历练,如今是福建陆度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年,他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现在,看着一栋栋建筑从绘图纸和钢筋水泥变成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陈建生常常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厦门技师学院和建筑专业,让他的人生从此有了方向。
23年前学的知识现在还受用
毕业23年,陈建生依然记着《福建省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定额》中每一章的重点。“现在我思考问题,依然保持着定额思维,这对于我们做建筑行业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陈建生还记得,这本书是福建省建筑装饰工程的标准,学生学习后,可以直接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而当时教他这门课的老师,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这也让陈建生对这门课的理解非常透彻,一直到现在,他都还经常运用在工作中。
在校时,陈建生曾是一个“问题学生”,总想用各种难题问倒老师。“我以为老师会生气,没想到老师不厌其烦地回答我,还夸我爱思考,让我又感动又惭愧。”陈建生说,老师的关爱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做法深深感染了他,从此他养成了好问的习惯。
母校培养了他,他也反哺母校
从最初的3栋楼,到如今徒步都逛不完的校园,陈建生说,母校这些年真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办学规模扩大、师资力量增强外,学院教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年,学院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陈建生的公司里也招了不少。
陈建生如今还是学院建筑施工与预算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曾多次回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身故事。接下来,陈建生将与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办企业定向班。他说,母校培养了他,如今他也希望反哺,与母校共育人才。
●在校生郑锦灿
一路“逆袭”入选技能“国家队”
为搞懂一个难题,专注到忘记吃饭;为画好PCB图,反复练习上百次……他叫郑锦灿,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20级技师智能制造(电子)班的学生。
5年前,他还是安溪县一名成绩平平的初中毕业生,因为差了几分,没有考上高中。来到学院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跑道”,开始了“逆袭”之路。
一人备赛背后有一个团队指导
去年底,郑锦灿摘下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福建省选拔赛电子技术项目冠军,还获得我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子技术赛项第六名,入选国家集训队,明年有望代表中国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两台电脑、一个操作台、一张地铺、一床被子……为专心备赛,最近,郑锦灿直接住进了实训室。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1点入睡。除了吃饭、运动、睡觉,郑锦灿都在训练。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一个9人教师团队在为他“护航”。每个老师针对不同方面,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电子工程系叶荣华老师介绍,老师们先全面了解世界技能大赛的细则、内容,一一“吃透”后,再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郑锦灿。
“我的指导老师们经常在实训室里指导我到忘记去坐校车,最后要打车回家。”郑锦灿说,正是老师们的无私付出,更坚定了他奋斗的决心。
老师一句话点燃他的工匠梦
郑锦灿的“逆袭”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记得刚入学时,老师告诉他们,即使没考上高中,也不代表你们比别人差,走好脚下这条路,一样能成为大国工匠。
当时还有点迷茫的郑锦灿被点醒了。他不仅认真学习,下课后还主动去竞赛小组学习。有一次,他参加了厦漳泉单片机装置安装与调试竞赛,获得三等奖。第一次参加校外比赛就获得名次,这使郑锦灿收获了信心。
如今,他刻苦、自信、自律的样子,让父亲郑振宗都有点佩服,感叹孩子在学院变化太大了。和初中时上课睡觉、在家叛逆相比,现在的郑锦灿是一家人的骄傲。
(来源:《海西晨报》年10月28日A8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