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绚烂无比的篇章,而他的精神,也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启明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者伟大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共产*员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
李大钊年4月28日,从河北乐亭走出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安国军*府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于当日慷慨赴死,牺牲时年仅38岁。
同样令人感慨的是,由于那时候处于奉系军阀高压恐怖之下,李大钊遗骨一直无法下葬,其家人也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
李大钊英勇就义后,警方将他的遗体装殓在薄棺中,停放在宣武门外北头路西土地庙下斜街长椿寺内。同乡好友白眉初、李采言、李凌斗等人到长椿寺准备领出李大钊棺木,看到李大钊的棺木如此菲薄不堪,他们心里非常难过。大家在征求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的意见后,决定为李大钊换棺。
李凌斗找到德昌杠房的掌柜伊寿山,伊寿山推荐了一口标价元大洋的柏木棺材。因为价格太高,李凌斗说明情况,请求伊寿山降价。伊寿山说:“生平不识李先生,并绝对反对共产主义,因连日看报,对于其个人人格确有相当钦佩,只索银元,此亦北京城破天荒之举动也。”
李大钊遗体移厝于妙光阁浙寺的有关报道李凌斗走后,伊寿山请师傅用20多斤松香和桐油熬了十几斤黑生大漆,里里外外给棺木上了5道漆。李大钊的新棺重新安放在妙光阁浙寺,寺主因李大钊为*府绞刑不愿收留,经多方疏通,才允许暂时停放,租费为每月4元,先预付3个月费用12元。没承想,由于*府迫害,加上时局变幻,这一放就是6年。当局也不许人们去祭奠,就连帮忙入殓的伊寿山也被警察逮捕,后经保释才得出狱。
李大钊和赵纫兰年3月,赵纫兰带着儿女从乐亭回到北平,准备安葬李大钊遗体,因贫困交加无力操办,便找到北京大学李大钊昔日的同事帮忙。中共北方*组织得知后,决定举行一次隆重的公葬,并通过这次殡葬仪式,搞一次群众性的悼念活动,以揭露反动派残杀共产*的暴行,伸张革命正义。为麻痹敌人,使公葬能够顺利进行,中共北方*组织决定按民间风俗办丧事,具体工作由河北省革命互济会负责。
北平广大知名人士得知要公葬李大钊,纷纷捐款资助,如蒋梦麟、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傅斯年、刘半农、钱玄同、马裕藻、马衡等各捐款20元,沈兼士、李四光、郑奠等各捐款10元,梁漱溟捐款50元,与李大钊有着师友关系的陶玄捐款元,外地好友鲁迅、胡小石捐款50元。筹备工作就绪后,由李大钊长女李星华出面,在《北平晨报》上登出讣告:4月22日在妙光阁毗卢殿举行公祭,23日举行公葬。
22日清晨,妙光阁响起悲壮的音乐。灵堂里,正中安放着李大钊烈士的灵柩和遗像,四周是李大钊生前好友送来的挽幛和花圈。赵纫兰带着子女们,泪流满面,悲痛欲绝。这一天,灵堂内外哀乐阵阵,哭声不止,正可谓“忠*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神”。
23日上午8时,蒋梦麟、马裕藻等北大同人及教育界人士、各大中学青年学生、工人、军人达多人,陆续赶到李大钊灵前致祭,参加出殡仪式。
“起灵了!”随着痛彻肺腑的声音,十几名杠夫将一口深红色棺材从灵堂里抬了出来,送殡的人们啜泣着唱起《国际歌》。殡仪最前列为旗伞执事,次为影亭,中供李大钊遗像,后即棺罩。由李大钊族侄李振华在前执幡,送葬者均在棺后,执挽联20余副。最前一副,上下联为: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
横联为“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下款为“北平青年恭送李大钊安葬”。
北平教育界名人及各文化团体纷纷送上挽联。其中,妇女联合抗日救国会的挽联写道:
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
北李如在,那用我辈哭先烈?
送葬队伍由浙寺出发,经下斜街、菜市口,进宣武门。一路之上,人们高喊着口号,散发着传单,不断有人加入,队伍越来越壮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怒不可遏的巨龙,浩浩荡荡,蜿蜒而行,震撼了北平城。
队伍行至西四牌楼时,国民*宪兵杀气腾腾地向送殡队伍扑来。他们踢翻祭桌,抢走灵柩上的中国共产**旗,四处抓人打人。人们愤怒了,同宪兵展开搏斗,“打他们这些灭绝人性的东西!”“连送殡都镇压,这样不讲理的*府自古少见”。宪兵驱赶送殡队伍,捕去40余人,剩下的送殡队伍继续前进。
*昏时分,送殡队伍到达万安公墓,一辆骡车在此恭候,车上堆着几件破棉被套和一些花圈挽联。下面藏着的是一块高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的青石碑,碑头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央刻有黑色镰刀斧头。显然,这是*组织送来的纪念碑。但当时只能埋于地下,直到年为李大钊修建烈士陵园移灵时,此碑才重见天日。
纪念碑的正面是“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红色大字,背面是红色碑文:
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一九二一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
来源:史志北京
作者: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