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人的
长期以来,“湛蓝的天,湛蓝的海”是湛江人为之自豪、倍加珍惜的“家乡特产”,也是外地游客来湛最喜打卡同框、打包带走的“爆款手信”。望一眼碧海蓝天,吸一口洗肺鲜气,怎能不让人心花“湛”放?
9月13日,《湛江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守护“湛江蓝”,守护湛江人的“幸福之源”》的报道,这既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湛江蓝养成记”,又是一堂精彩的生态保护“数学公开课”。文章揭示了湛江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规律,还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其中蕴含的“算法”——做好“增绿”的“加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施生态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做好“减排”的“减法”,督促落地项目尽可能将排放物“吃干榨净”;做好“提效”的“乘法”,从体制机制和监管手段上进行创新,实现效能增倍;做好“降碳”的“除法”,逐步限制“煤”的使用、“车”的排放,毫不手软除去高能耗、高污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湛江努力做好“加减乘除法”,以生态环境的“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意义深远。据笔者观察,在“湛江蓝”养成过程中,还有一条巧妙的“幂”方,很值得
幂,是数学上乘方运算的结果。在数学意义上,幂数效应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当自变量发生变化了因变量呈现指数级增长或减少。因此,幂数效应有时也被称为“几何级数增长”。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湛江所用之“幂”方,实为“大数据”——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动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中形成“幂数效应”,从而实现“湛江蓝”与大工业“同框”、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在今年1月11日《湛江日报》一篇题为《蓝天保卫战“收官”湛江再获“好气质”》的报道中,介绍年我市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二的好经验好做法。文章提到,为有效应对污染天气,市生态环境部门调高了保卫“湛江蓝”的“警戒线”——当出现AQI≥80的不良天气并预测有可能发生污染天气时,就及时启动污染天气应对相关措施,例如检查工业企业、查处超标机动车、停用黑烟非道路移动机械、落实储油库加油站错峰装卸油、整治餐饮油烟场所、整改不达标建筑工地、洒水喷雾作业等,这才有了“AQI达标率(优良天气全年占比)为96.7%,比去年(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的成绩。此即为湛江探索数字化生态智卫“幂”方的一个缩影。据报道,生态环境部门“现已归集50类数据项、余万条数据,涉及各类污染源近家,实现全天候在线自动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溯源、智能报警”。
期待生态环境部门能继续在大数据应用这条“幂”方上深挖潜力,在分析研判方面,进一步整合“气、水、土、固废、辐射、生态、碳”各类生态环境要素,做大做强生态环境数据中心,实现综合大数据分析“一屏读懂、一键反应”;在监管整改方面,推动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整合视频、无人机等多种手段进行线上监管,进一步优化“线上管控、线下整改”模式。(湛江日报龙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