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铸师*
——记我的大学老师傅德岷
高兴兰
我的文学之路承蒙我的大学老师——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傅德岷教授,是他托起我一个文学之梦,带领我在文学路上奔跑的人。几十年过去了,我一路风尘地行走,师者的教诲、风范,落下一地的记忆。
那是年春,我有幸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走进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今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学习。任我们现代文选及习作的是傅德岷教授,留给我第一印象是一位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是一位温文尔雅,很有亲和力的老师,中等身材,身着灰色的国服,风领扣扣得严严实实的,鼻梁上架着高度近视的眼镜框里透出温和的目光,讲课语速适中,深入浅出地分析《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文学与出汗》《祝福》等文章,从人物的性格、形象到写作特点、立意、谋篇布局等,慢条斯理地分析得透透彻彻,仿佛文中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
听了傅老师的文选及习作课后,我顿悟自己知识太浅薄,文化差距太大,真正明白什么叫“山外有山楼外楼”,难免有些泄劲,不知从何学起,我的理想和抱负大打折扣,元气大伤时,又是因为写作帮了我,好像我与写作有缘似的,傅老师为我托起一个文学之梦。
傅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写作课,从文章的构思——框架——初稿——修改成终稿的过程,需如何选题,如何从行文风格到具体展开写作后,给我们布置作文,要求题目自拟,题材自选。我当时的作文题目是《家乡巨变》,意在赞美石柱县西沱古镇建第一个港口之事,也是我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反应家乡交通的变化,结束西沱古镇没有港口的历史。傅老师对此篇作文加了批注和评语,大意是“语句流畅、、、、、、。但文章题目过大,不易把握。”我也没弄明白,带着一些写作想法,与同学李明凤一道登门请教。傅老师很热情地招呼我俩坐,还给我们一人沏上一杯热腾腾的茶,然后给我们评讲作文,从选题上建议我将《家乡巨变》改为《港口新貌》,这样选材比较集中,更能突出主题。尤其是讲写作技巧、如何选题材,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怎么去写,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也许是傅老师怕挫伤我写作的积极性,鼓励我说:“你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写作还强,只要坚持下去,把自己心里想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提炼,会写出好文章的。”
老师的鼓励增添了我写作的勇气和信心,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典范为我后来的人生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我一头肩负起工作、一头肩负起生活担子的时候,压力很大,曾几次都想放弃写作,又是傅老师的鼓励和他所著的《散文创作与审美》等书叩响我写作的大门,引领我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我之手书我之心。
多少年过去了,傅老师仍笔耕不辍,满载硕果,先后出版《散文艺术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中国古代散文流变史稿》《中外散文纵横论》等学术专著、长篇小说《*荡华蓥——“双抢老太婆”前传》《脊梁——保路护国草莽英雄传奇》和散文集《旅韩随笔》、长篇纪实文学等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余篇,
多次获全国和四川省人民*府、重庆市人民*府奖项,硕士研究生导师、散文理论家、终身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首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带头人,功成名就,照理说应该安享晚年了吧!可是,年过八旬的傅老师,铁肩担民族正义,四处奔波,艰辛备尝,搜集《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的相关史料,自费三进三出常璩故里(今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采访、搜集历史资料,将充分的史实和民间传说融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筛选、整理、编排,历经三年多时间的伏案研读和写作,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方志初祖常璩》,填补了《晋书》中无常璩传记的空白,让我们有幸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常璩的正气、爱国爱民、不畏权势、矢志不移,终成大器的崇高精神。
傅老师为离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立传,谱写了一曲正义的赞歌,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一部弘扬爱国励志精神的人物文学传记《方志初祖常璩》,将与常璩的《华阳国志》相得益彰,承载历史的重任,代代相传。
傅老师一路走来,步履蹒跚,渗透满腔心血,为当代人发掘、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尽心竭力,兑现了他“生为华夏子孙,力求为国家民族做点事”的承诺;傅老师的一言一行,彰显了立德树人铸师*的表率;傅老师的一举一动,堪称授业解惑的典范;傅老师待学生平易近人,爱生如子,不因师高而傲,对学生永远的称呼——“名字+同志”。
作者简介:高兴兰,笔名兰草,重庆市石柱县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作协会员,有散文、通讯、评论几十篇散见《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贵州民族报》《中国民族报》《中国监察》《中国地方志》《运河》《检察文学》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