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社旗县太和镇后赵村农民张风羽长期坚持文艺创作并出版长篇电视剧剧本的感人事迹
一个农民,六十有三,身材中等偏瘦,居于社旗南部的偏远农村,长期的艰苦农耕生活,练就了他强壮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由于勤奋好学,刻苦训练,经过在文学殿堂三十年的艰苦历练,在诗歌、谜语、中短篇小说和电视剧剧本创作等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和飞跃,一部部作品的相继出版,使他在宛东文坛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的名字叫张风羽,家居社旗县太和镇后赵村王茂楼自然村,是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社旗县文联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年7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风羽的四十集长篇电视剧剧本《高楼村四十年》,一举打破了农民创作电视剧剧本的全国先河。该剧本分为四十集,洋洋53万大字,厚厚的书,丰硕的内容,引人入胜的剧情,把我们引进抗日战争末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五十年的历史时空,去一探究竟。它像一部历史纪录片,把中国河南南阳横跨半个世纪的博大历史,翔实的艺术的完美的展示给世人,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永远记住宛东社旗县农村那曾经发生过的轰轰烈烈的宏大历史长剧。在这部电视剧剧本里,张风羽刻画了以张艺卓、张厚义为代表的共计位各类正反人物形象,那拿捏准确的笔法,把一个个或正面或反面或两面三刀的人物,栩栩如生的描慕给观众,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艺术冲撞和刺激,让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艺术感染和洗礼。
静下心,我思考了许久许久。一个年7月从半工半读的批判风潮接续不断发生的*治环境中初中毕业的社旗县太和公社农家子弟,能在那样的*治环境下学到多少知识呢?可谓“斗大的字识半筐”就不错亦,贪玩的或造反的还会以“交白卷”为光荣。初中毕业的张风羽,虽踌躇满志,但由于家庭成分是地主(经查属建国初期时错划),不得不离开校园,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接受锻炼和磨难。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从给生产队割草、放牛开始了漫长的农家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会了割麦、锄地、打场等各种繁重活计。年元月,20岁的张风羽经人介绍与来自四川省重庆市合川区的20岁姑娘吴兴菊结婚(夫妻同岁属巧合),第二年10月生下了大儿子张旭明,年生下大女儿,年生下二女儿,每三年添一丁(凤)更属天下巧合。
农家生活自有农家生活的乐趣,祖上的耕读传家风俗到了张风羽辈更是得以发扬光大,他从30岁开始写人名藏头诗,逐渐熟化后,把中华汉字的字词句运用到了极致,这为他后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如:“只见长长一只弓,又见万戈不见兵,出去半截受围堵,杀出重围显威风!”(大家猜猜看,我想了三天至今没有答案)
年处女作“抗旱”在县文联创办的《赊店方圆》杂志发表,现摘录如下:香烧了,头磕了,禾苗依然干枯;*来了,款到了,打井修渠真忙。呼隆隆,哗啦啦,机声水声交响;跟*走,靠科学,生活幸福无疆!接着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各类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多首,又尝试创作了以《中郭先生》、《霹雷闪电》为代表的中短篇小说6篇。从8年他开始构思长篇电视剧剧本,原名叫《再现彩虹》,计划42集。经过10年的创作和打磨,经过个日日夜夜苦战,电视剧剧本《高楼村四十年》终于在年7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隆重出版(出版时更改剧名,剧集压缩为四十集)。
剧本出版后,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目前剧本已传播到:北京、上海、湖北、河北、吉林、辽宁及河南等七个省市的约余个县。剧本经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凤凰树文学艺术有限公司等四家制作、投资公司审看后,有意向投资并拍摄这部长篇电视剧,目前具体事宜还在洽谈中。(尚无签订拍摄合同)
文艺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艺术的魅力在于服务大众,同时提高人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美化我们的生活,感动我们的心灵,让精神文明的春风暖化我们的心田,指引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的开拓前行。《高楼村四十年》创作素材取自于社旗农村,反映了社旗五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历史的再现了宛东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人情世故,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活化教科书。剧本内容中始终贯穿着讴歌*的领导,讴歌社会主义制度,弘扬正气,打击黑恶势力的主旋律。我们阅读剧本后,心灵将会受到巨大的艺术震撼。我有理由相信,这部电视剧本拍摄成电视剧后,必将会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电视剧市场的雄起和勃发,促进中国文艺的国际化及世界化,为“一带一路”源头探源、“万里茶路申遗”及打造赊店小镇为五A级旅游商埠园区而添薪助势增光添彩,促进社旗、南阳和河南的大发展大繁荣!
张风羽的短篇电视剧剧本《愚氓的代价》,年4月6日由南阳电视台《草庐故事》栏目拍摄并播出;36集电视连续剧《赊店五福》剧本正在紧张创作之中,并于年7月25日在北京解放军报社举办了研讨会。他曾荣获南阳市委、市*府颁发的“三学三争”荣誉证书及南阳市第二届“书香个人”荣誉称号。面对已取得的成绩,张风羽不骄不馁,仍然在紧张的构思和日夜创作中。他风趣地告诉笔者,人生如同上山爬坡,只要不停歇的向上攀登,就会有爬上山巅的可能。创作离不开贤内助的全力支持,“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妻子的一半!现在孩子们大了,都分别成了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人民贡献着力量。我们不愁吃,不愁喝,本该好好歇歇了,可是艺术在召唤着我,我不能有片刻的歇息,那就奋斗不止,战斗不息吧,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交给人民,去接受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检阅吧!
作者简介:葛明昆,男,回族,56岁,中共*员,现为社旗县郝寨镇*府高级农艺师。在农村一线工作达37年之久,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的现代诗歌,挖掘整理了社旗县大量的民间故事。热爱新闻报道,注重顶级人物的性格刻画,为社旗树立了一面面光辉的先进典型。他的足迹踏遍了宛东大地的山山水水,与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年5月14日,河南日报农村版“豫风”文艺副刊头条刊登了他的诗歌——《献给驻村第一书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县干群纷纷“点赞”予以祝贺。年5月7日,在南都晨报刊登了图文报道“爱心之家”。年6月2日,在河南*建新闻网刊登了:(1)、郝寨镇贾庄村赵记凡——依靠养牛走上脱贫路(2)、社旗县郝寨镇“六一”节举办“让爱不孤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