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扬
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一定熟悉本文的男主人公,但不一定熟悉他旁边的女主人公。
李大钊和赵纫兰
年10月29日,他出生在河北唐山一个贫穷偏僻的乡村,这村子有一个土不拉叽的名字,叫大黑坨村。
谁不同情这个苦命的男孩呢?他是遗腹子,父亲去世半年后,他才出生,1岁多时,年轻的母亲又病故。
所幸他还有疼爱他的祖父母,祖父母早年无子,从二弟膝下过继了他的父亲,指望他的父亲娶亲生子,振兴门庭,谁知他的父母都是短命。
青少年时代的李大钊和赵纫兰
他姓李,为了保住李家这个独苗,祖父给他起了个小名“憨坨”。据说孩子名字起得越贱,越容易养活。由于没有兄弟姊妹,家前屋后的花草树木、蝴蝶、小鸟变成了他幼时的玩伴,但这些玩伴并不能减轻憨坨内心的寂寞。
憨坨的祖母疾病缠身,自儿子儿媳死后,痴痴呆呆于瘫痪状态,祖父是个有文化的人,因为贫困,没钱供孙子上学,就亲自教他识字,那时他才4岁。
憨坨7岁时,在乡塾读书。10岁时,垂暮之年的祖父已没有能力再抚养他了,为了老小三人的生活有着落,也为了他能早点撑起李家的门户,祖父安排他和村里一位16岁的村姑拜堂成亲。
赵纫兰
难道是命中注定吗?一个长得憨实忠厚,一个生得质朴无华。她比他大6岁,是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虽然与他结婚了,实际上像个保姆。
她叫他憨坨,他叫她姐。
她嫁过来后,就挑起家庭的重担,任劳任怨地照料起这家人的生活,节衣缩食地供他念书,等待他长大后,成为她名副其实的男人。
他叫李大钊,那个名叫大黑坨的偏僻村庄后来因他而出名。她叫赵纫兰,自从嫁给李大钊,就肩负起为李家开枝散叶的重任。
年,李大钊的祖母死了,年,他的祖父又去世。这个破落的家就剩下他们小两口了,赵纫兰成了李大钊唯一可依靠的亲人。李大钊对赵纫兰说,姐,有你我就踏实了。
年,16岁的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年,他考进天津北洋法*专门学校。就在这一年,赵纫兰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一个漂亮的女婴,但不久就夭折了。
《觉醒年代》李大钊剧照
年,李大钊20岁,赵纫兰26岁,他们结婚10年之际,长子李葆华出生了,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两年后,他们又有了女儿李星华。
这个时候的李大钊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他只是看到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了,渴望多学些新知识,改造社会,救国救民,所以,他从天津北洋法*专门学校毕业后,就跟赵纫兰商量要到日本留学。赵纫兰也盼望丈夫能通过读书有一个好的前程,很干脆地同意了,并千方百计替李大钊筹措学杂费用,坚定支持他出国留学。年冬,赵纫兰怀着身孕送别了李大钊。
李大钊到日本后,赵纫兰又生下了一子,不幸的是,小儿子一周多岁时感染天花,最终夭折。赵纫兰忍住痛苦,没有让李大钊回家,她希望她的憨坨能在海外好好完成学业,实现他的宏伟理想。
日本早稻田大学记录有李大钊留学期间缴费情况的册子
年9月,李大钊正式进入早稻田大学进修*治经济学,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和思想学说,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结识了陈独秀。
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而时任日本首相正是早稻田大学的创始者大隈重信。消息一出,李大钊满腔愤慨,积极参加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并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保卫锦绣河山不受侵犯。在文中,李大钊写道:“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警告全国父老书》被油印成册,在留学生中广为散发,引起很大轰动。
李大钊
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称帝。年1月,李大钊回国参加讨袁运动,两周后,他返回日本,却被早稻田大学以“长期欠席”为由除名。正是被早稻田大学除名的那个春天,李大钊写下了壮怀激烈的《青春》:“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年4月,李大钊与数百名在日中国留学生一起,放弃所谓日本名校的学历,回国加入到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年初,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安排下,李大钊到北大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系和历史系教授,并参加陈独秀《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李大钊备受鼓舞,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率先在中国广泛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工人运动,成为一大批革命青年的指路人,为中国革命造就了最初的一批共产主义者。
《觉醒年代》李大钊和赵纫兰剧照
李大钊的名望越来越大,但依然保留着农民本色,外表一点不像北大教授。工作安定了,他没有忘记乡下的糟糠之妻,而是租了一个房子,把妻子儿女接到了北京。裹小脚的赵纫兰第一次走出大黑坨村,跟随丈夫来到北京这个大都市,面对每天来访的文人志土,显得手足无措,局促不安,甚至有些自卑。她知道自己又老又丑,为了不给李大钊丢脸,每当家里来客,她就默默躲到旁边做家务,别人都以为她是李大钊请的保姆,李大钊却把她拉到身边,面对客人惊诧的目光,落落大方地说,她是我的夫人。
年,他们的二女儿李炎华出生了。年,次子李光华又出生了。他们有了两儿两女,虽然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他们是幸福的。
《觉醒年代》赵纫兰剧照
从年开始,李大钊与陈独秀就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他成为中国共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年,35岁的李大钊倡导和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中国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当选为国民*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
年8月,李大钊离开了北大,成为职业*治家,主要负责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工作。年他直接参与领导了著名的“三一八”请愿事件。
“三一八”请愿事件,请愿群众在执*府门前与卫队对峙。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李大钊的头部和双手也受了伤。中共中央为保护李大钊,曾通知李大钊等人去武汉成立中央分局。赵纫兰日夜为李大钊的安危担忧,也多次劝李大钊离开北京。
李大钊对赵纫兰说:“我不是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给谁做?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温恭贤良的赵纫兰了解丈夫的倔脾气,便不再劝阻。
奉系军阀张作霖残酷镇压革命,李大钊不得不转入地下,秘密住进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旧兵营。
东交民巷里李大钊当年被捕实拍记录
北京东交民巷是国外势力控制的使馆街,年4月6日清晨,探得李大钊秘密住地的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指使军警和便衣侦探闯入东交民巷,包围了苏联使馆,抓捕了李大钊等人并关押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后院内。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和两个女儿星华、炎华也同时被捕。
李大钊在狱中遭受折磨二十多天,受尽各种酷刑,始终以国民*左派的身份自居,绝口不提共产*的秘密,直到最后的自述里,他仍请求不要牵连到爱国青年:“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就义前的李大钊
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就被反动军阀残忍绞杀。李大钊就义前头发被剃光,身穿一件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没有戴眼镜。他双目直视,泰然自若,宛如平日,从容淡定地在敌人的镜头前留了最后一张照片。然后,他和悦地扫视了一下其他19位即将赴难的革命者,第一个登上绞刑台,慷慨赴义,年仅38岁。
李大钊的脖颈上勒有三道深深的血痕。这是刽子手为折磨李大钊,对他实行了骇人听闻的“三绞处决法”。当时《北洋画报》报道说李大钊受刑“二十分钟始绝”,但据有关人员回忆,李大钊受刑时间可能是“二十分钟”的两倍,约有四十分钟。
李大钊殉难当天,赵纫兰和两个女儿被释放,那时她们还不知道噩耗,赵纫兰以为李大钊也会很快出狱,就带着孩子回到曾经租住的灰厂豁子内朝阳里的家里等待,哪里想到她的憨坨永远不能回来了。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年,李大钊女儿李星华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里记录了与父亲生离死别的过程: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父亲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当时《晨报》也记述:
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加剧,以致卧床不走。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
李大钊一生清贫。他感动于妻子无怨无悔的劳苦付出,曾在《狱中自述》中写道:
在永平读书二载。其时祖父年八旬,只赖内人李赵氏在家服侍。
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
李大钊《狱中自述》手迹
李大钊和赵纫兰有三子二女,分别是长子李葆华、次子李光华、三子李欣华、长女李星华、次女李炎华。李大钊殉难时,长女星华仅15岁,次女炎华7岁,次子光华只有4岁,小儿子欣华才几个月大,欣华在大黑坨出生,李大钊至死未能见过这个最小的孩子。李大钊殉难后,家中仅剩下一块钱,赵纫兰和孩子们的生活没有着落,只能靠李大钊的一些好友资助。
李大钊的尸骨被反动当局用一口薄皮棺材装殓后,暂时停放在宣武门外的长椿寺内。因棺柩菲薄不堪,梁漱溟、白眉初、李青峰、李凌斗等人在征得赵纫兰同意后,捐款购买了一副上好的柏木棺柩,重新装殓李大钊的遗体。新棺被抬到妙光阁街浙寺,暂厝浙寺南院。换棺之后,心力交瘁的赵纫兰无钱无力操办丧事,在李大钊的同学李青峰的护送下,带着儿女回到老家乐亭县大黑坨村。
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的灵柩在寺庙一摆就是六年。这六年里,赵纫兰无时无刻不惦念李大钊安葬之事,她因过度悲伤,终年劳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年春季,她拖着摇摇欲坠的病体再次来到北京,请李大钊生前的友人帮忙出面,请求北大为李大钊代办葬礼。见此情景,北大教授纷纷募捐,很多故友包括和李大钊*见不合的人也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用募捐的善款,帮助赵纫兰办理李大钊公葬事宜,北大校长蒋梦麟亲自为李大钊在北京西郊万安公墓买下一块墓地,又请刘半农为李大钊撰写了碑文(因防反动派破坏,此碑未能立在李大钊墓前)。
年4月23日,在北平地下*组织的安排下,为李大钊的灵柩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结果葬礼变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悼念活动,革命者举着标语,呼喊着“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的口号,揭露反动派残杀共产*人的暴行,伸张革命正义。
对这次悼念活动,地下*组织事先派人征求了赵纫兰的意见,赵纫兰非常支持配合,她毫不犹豫地说:“李先生是属于*的,他是为革命而死的,*组织怎样要求,就怎样办吧!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尽力去做。”
被埋入地下的李大钊墓碑
当时地下*组织还秘密镌刻了一块墓碑,墓碑的碑额刻有红五角星,五角星内刻镰刀锤头,下书“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背面是红色碑文,铭刻着李大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落款为北平市民革命各团体。然而在白色恐怖下,这块墓碑未能公开立于李大钊墓前,而是与棺木一同埋入了地下,直到年为李大钊夫妇迁移灵柩至新修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时,这块墓碑才重见天日。
年3月18日,社会各界在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举行李大钊烈士和夫人移灵安葬仪式。
李大钊入土为安后,赵纫兰总算了却了心愿,她清楚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她要去陪伴她的憨坨,照料她的憨坨,不能让她的憨坨孤伶伶地躺在地下,所以,她留下的唯一遗嘱就是要把自己埋在李大钊的墓旁。
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因长期积劳成疾,于年5月28日离开了人世,年仅49岁。她16岁出嫁,43岁守寡,历尽艰辛抚养几个孩子走上革命道路。她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贤妻良母,她不仅受到李大钊的尊敬,而且受到所有人的尊敬。
《觉醒年代》赵纫兰剧照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李大钊曾写过一篇题为《牺牲》的文章,正如他的《青春》和《牺牲》所言,李大钊夫妇用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青春和人生的意义。他在《牺牲》中写道: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那么,赵纫兰为支持李大钊从事革命活动作出的无私奉献,她何尝不是为革命而牺牲呢!
年,处在秘密环境下的中共河北省委追认赵纫兰为共产*员。
李大钊、赵纫兰夫妇之墓
李大钊和赵纫兰因年龄差距、文化差距和思想差距,在常人眼里看似不般配的婚姻,却在长相厮守中彼此恩爱和信赖,这种真挚朴素的深情和高尚的情操,成为中国共产*人绝美的风景!
后记:自七月下旬以来,家乡扬州疫情严重,很难静心写作,感谢读者朋友的关心与惦念,苏扬在扬州向大家问好!祝朋友们健康平安!
前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在中央一套热播,我看了后很受触动,故写了这篇文章,约多字,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了解李大钊和赵纫兰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人生。
感谢大家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