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李大钊停灵6年未下葬,妻子去北京求助获众
TUhjnbcbe - 2023/2/7 16:48:00

“十三爹来十四娘”,中国旧俗早婚,在北方农村更甚。年,10岁李大钊娶妻,与赵纫兰生活29年,互敬互爱,恩爱有加。而除早婚习俗外,李大钊早娶背后,也有着祖父李如珍的一点私心。

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

一、

明永乐二年,奉明成祖诏令,一批人从南方之地迁到渤海之滨。在南北文化冲撞和冒险生涯中,一些人形成急公好义的侠士精神,并传承下来,李大钊祖父李如珍便是典型。

作为前清秀才,李如珍没有酸秀才的附庸风雅,而是闯关东经商赚钱,回村盖了大宅院,还置办了九十多亩田地,但李如珍经常暗自神伤。

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只生儿子才算传宗接代的时代里,李如珍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无奈过继弟弟次子李任荣为子,并亲自为李任荣操办婚事。

李大钊

可天有不测风云。年4月,李任荣因地震中救母累伤而亡,6个月后李大钊出生。不久后,李母也因悲伤过度,凄然病逝。于是李大钊成了“千亩地中的一颗孤苗”。

对于这颗“孤苗”,李如珍寄予厚望,让李大钊4岁识字,7岁进私塾。而李大钊所展现出的踏实刻苦、诚实谦和,深受同村饱学之士赵文隆所器重,他后来成为李大钊的岳父。

而此时,李如珍已年逾七旬,妻子又是病魔缠身,家中急缺人手,于是让早已“结亲”的赵家女儿赵纫兰早点过门,照顾李大钊。

剧照

赵纫兰生于富裕家庭,但勤劳朴素,不好奢华。父亲赵文隆取得过功名,但不愿做官,靠关外经商发家致富。

年,16岁的赵纫兰嫁入李家,开始“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年迈的祖父祖母,也要照顾年幼的丈夫,十分辛苦。

二、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

“在永读书二载,其时祖父年逾八旬,只赖内人李赵氏在家服。”

可见,李如珍对儿媳妇赵纫兰十分满意。而没有后顾之忧的李大钊,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年,李大钊童试失败,赵纫兰体贴、激励。年,李大钊童试成功。

赵纫兰比任何人都高兴,觉得丈夫有了前程,自己和家庭便有了希望。

然而第二年,家中的主心骨李如珍去世,千斤重担一下子落在赵纫兰身上。因亲戚长辈闹着要丧事大办特办,家中资产一下子消耗过半,差点断了李大钊求学的资金。

但赵纫兰展现出非凡见识和刚强个性,决定,即便要典当借钱也要支持丈夫求学,最后不但支持李大钊读完中学,还支持李大钊考取了北洋法*专门学校。

年,李大钊从*法学校毕业,但没有谋差求职,而决定赴洋留学。赵纫兰没有吃惊,只是问他需要多少钱。对李大钊的求学之路,赵纫兰给予了莫大支持。

两三个月后,李大钊东渡日本,而走后不久,不满1岁的小儿子被天花夺了生命。赵纫兰的精神备受打击,对剩下的两个孩子格外照顾。

李大钊这一去便是三年,而回国后又因“新文化运动”不能立马与家人团聚。直到年的中秋佳节,赵纫兰才见到牵挂不已的丈夫,思念和劳累一起涌上心头,禁不住失声痛哭。

看着眼前至亲之人,李大钊的愧疚感涌上心头,但救国之途还需他继续奔走,在家呆了几天后又匆匆离去。

但仅过半年,赵纫兰因过度劳累病倒,李大钊闻讯后焦急不已,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家看望。看见面容憔悴仍挤出笑容的妻子,李大钊心似针扎般痛,感到给予妻子的实在太少。

在40多天的日子里,李大钊无微不至地照顾,煎汤煮药,端茶喂药。而善良淳朴的赵纫兰,看着忙碌的丈夫,心中泛着丝丝甜意,但不想耽误丈夫事业,便劝他早日返京。

三、

在赵纫兰生病之后,他们的生活出现转机。年,李大钊被北京大学聘为图书馆主任,这意味着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职业,终于可以把妻儿接来身边。

每天清晨,李大钊步行去红楼上班,孩子们欢快地去上学,赵纫兰则在家打理家务,将衣食住行收拾得井井有条。

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李大钊

晚上是李大钊最幸福的时候,贤妻相伴,娇儿绕膝,精神也更加愉悦和振奋。为了让妻子适应这边环境,这个留学回来的学者,还给家里搞上了一个大火炕,和农村一模一样。在冬天里,赵纫兰可以坐在暖炕上干活。

在鲁迅的印象里,李大钊“诚实、谦和、不多话”,但此时家里的李大钊,烂漫童心,会给孩子大声朗读诗句,会兴高采烈地教孩子唱歌。

下棋时,看见妻子故意走错,试图取巧时,李大钊会大叫道:“嗬!原来地雷长了腿啊!”家庭了欢乐,让李大钊完全变了一个人。

可见,家庭的温馨多么重要。长期奔波的李大钊,体验到了家的温馨和宁静。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庶民的胜利》、《再论问题和主义》等大量文章,是他一生写作的高峰期。

李大钊在演讲

或许此时,赵纫兰还不清楚丈夫的事业,但她义无反顾地支持。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没有活动经费,月薪元的李大钊直接宣布拿出80元充当经费。

赵纫兰知道后完全赞同,她知道丈夫的钱花在大事和正事上面。有一年冬天,家中没钱买煤,冷如冰窟,赵纫兰没有怨言,反而更加劳苦。

赵纫兰的深明大义,李大钊的高尚品德,让她们收获了许多真诚的友谊。这也是李大钊就义之后,北大教授纷纷施以援手的原因之一。

四、

国家危亡,李大钊挺立潮头,受到了迫害和追捕。年5月,李大钊化名“李琴华”流亡苏联,并已经做好在苏联长期工作的准备。

但国内形势巨变,李大钊再次回国,与家人团聚。这是赵纫兰想都不敢想的惊喜事。年,日本军舰入侵天津大沽口,国民军予以反击。

而日、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竟蛮横要求中国军队撤防,赵纫兰气愤道:“这些东洋人西洋人凭什么老是欺负中国啊!”

以李大钊、徐谦等为首的大批师生声讨反抗,却遭段祺瑞*府血腥镇压,发生了鲁迅称为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张作霖

事发后,段祺瑞*府垮台,奉系军阀张作霖攻占北京,开始野蛮统治。赵纫兰让丈夫暂时离京避难,但李大钊不肯,说这里的工作是怎样的重要。

赵纫兰清楚丈夫,再劝他已无作用,便决定待在丈夫身边,绝不离京。

年7月,北伐军形势大好,张作霖狗急跳墙,派大批军警包围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一家,同时被捕的还有87人。

被捕时,李大钊态度从容,毫不惊慌,在狱中写下《狱中自述》,记录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李大钊被捕后,全国震动,各界人士和团体出面营救,但张作霖置之不理。4月28日下午,李大钊同志从容就义。

*昏时分,赵纫兰母女被放回家中,但不知噩耗,当晚有亲友前来慰问,但未忍说破。第二天清晨,噩耗终于传来,当时《晨报》的记者记下了家中情况:

“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益加剧,以致卧床不起。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

赵纫兰悲伤过度,一病不起,而家中经济萧条,李大钊后事成为难题。幸亏章士钊、蒋梦麟等人筹了一点钱,将遗体装殓放在了下斜街长椿寺移膺妙光阁浙寺。

而这一放,便是六年。年,赵纫兰带着子女返京,一一求见周作人、胡适等人,请北京大学代为安葬。时任北大校长蒋梦麟应允,发起募捐,鲁迅捐50元,陈公博捐元,汪精卫捐元等。

年4月参加李大钊公葬时的赵纫兰

年4月23日,李大钊公葬仪式在北京举行,送葬者众多。就在李大钊下葬35天后,医院也溘然长逝,被安葬在李大钊右侧,享年49岁。

我是爱历史的史三猪,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大钊停灵6年未下葬,妻子去北京求助获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