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庖于写文middot我看电 [复制链接]

1#

于*礼

我喜欢看报纸,这种爱好还是从几十年前的小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学校号召小学生订阅一份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国少年报》。这份小学生报每周一期,对开四版的小报,全年费用不到一元(可能是九角六分),我订阅了人生的中第一份报纸。

记得最清楚是这份报纸有个儿童题材的漫画“小虎子”,幽默风趣宣传儿童的好人好事,直到许多年之后我女儿也订了这份报纸,仍然有“小虎子”,看到后倍感亲切。

当我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少年报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时,我开始看《旅大日报》。那时家庭订阅报纸比较少,可是街头的公共阅报栏却很多,在民生街与长江路交汇路口的东南角有个旅大日报阅报栏,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安装报纸。平常日子我看的比较少,星期天看得多。至今还记得旅大日报的副刊登过“大连的名称来历”的讨论文章,我知道了大连海面有个“褡裢岛”,有文章说大连的名字是取自这个岛名字的谐音。

参加工作之后,海味馆订了一份旅大日报,好像成为我的专看报纸了。那时候每个星期有两三天早晨读报纸和学习《老三篇》,我成为了读报人了。在读报的过程中,我开始了“看报纸,学着写文章”的经历。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参加了由旅大日报与“支左”的部队联合举办的报社“通讯员”学习班,学到了新闻报道的系统知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到了东方红商店(现在秋林)工会,做了宣传报道工作。期间报纸多了,有人民日报、辽宁日报和大连日报的三级*报,我可以随便看。

当年虽有“看报难”之说,但是没有自费订报纸,大部分是看企业订的报纸。彼时东方红商店是每个科室、每个楼层营业部都有三级*报,可供职工看阅。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大发展,各种类型、各种专业、各个领域的报纸犹如春天里漫山遍野的鲜花,让人目不暇接。这个时期企业里所订的报纸仍然是三级*报为主,私人订报还没有普及,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所订的专业报纸,出资的还是单位。

这时候结合专业,单位订阅了《中国商报》、《中国食品报》等,我也经常为这些专业报纸写稿,为此《中国商报》还召集我等报道员到*山学习。

这时期大连日报出了一份周报,名字很有地方特色的《棒棰岛周报》,虽然这时候我已经是《大连日报》的通讯报道员了,但是没有为这份周报写稿。直到年一场9号台风袭来,我正在付家庄住宿参加市志学习班,看到了台风的肆虐,写了一篇《台风袭来观海潮》小稿刊登在《棒棰岛周报》50期。后来听朋友讲当时正值电大文科学习描写大海,有人将这篇稿件当成了“范本”,致使有许多人到编辑部购买这期周报,我只当笑话听了,不知真假。

同时期大连还出现了许多专业报纸,如《大连工人报》、《大连卫生报》等,我将在*山学习期间所见所闻写成多篇小稿,除了一篇发表在《中国商报》,算作“毕业”作品之外,其余几篇发表在《大连工人报》。年,我住院做痔疮手术,医院里的亲身感受写了“情系肛肠科”小稿刊登在《大连卫生报》年第九期。

我就是这样一边看报纸,一边为报纸写稿,既扩大了我的视野与知识面,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了一定稿酬收入,真是一举多得啊。

后来《棒棰岛周报》改为《大连晚报》,又出现了辽媒的《半岛晨报》,使大连真正拥有了日报、晚报和晨报三种主流媒体的城市。

这期间我在上海生活了几年,习惯每天下午3点之后到报摊买一份《新民晚报》,也享受“吃晚饭、看晚报”的上海人生活习俗。《新民晚报》是中国最早创刊的晚报之一,可读性很强。我很喜欢看“夜上海”、“夜光杯”等版面,有“名人动笔,文章短小,专栏固定,雅俗共赏”的特点。

面对着琳琅满目又花花绿绿的报纸,我痴迷于其中。但是单位所订的报纸极其有限,满足不了我,自己的工资还需要养家糊口,不能自费订报。于是我将目光对准了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

也许上天眷顾我,也许早有所安排,当年我的住房就在图书馆附近的白云新村,相距不足一站地。每当休息天的下午,我一定是在图书馆看报纸。对于这些五花八门,各个领域的报纸,我最爱看的是各地的晚报和专业性报纸,如“新民晚报”、“北京晚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等,专业报纸有“中国商报”、“中国食品报”、“中国档案报”、“中国体育报”等。

看报的时间长了,眼睛受不了,闭目养神期间困了,真想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又恐坏了秩序,滋味很难受。不由得想入非非,如果在家里看报多好啊,随时可看,随时可休息,自由掌握。

我的这种奢望没有几年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出现了电子版报纸,只要是报纸能够上网就可以下载实现在家看报了。由于我有“大厦小居”与“黑石草屋”两处房子,每处安装一台台式电脑,又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随身方便,当然这些装备还是小辈们淘汰给我了。可是我耗费了好大的一股劲儿,才初步学会电脑基础知识。

现在我已经下载了十几种电子版报纸,可以随心所欲在家看报了。首先不能忘了家乡的报纸,大连传媒集团下属的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和老友报等是一栏下载。可是最近大连晚报在12月15日下线,紧接着老友报在12月24日下线,在网上还能看到老友报刊登记者闫华写我与张波老师的文章,好像我们是最后的“站岗人”。究其原因可能年终订报的成绩不理想,大连日报属于一级*报,不能下线,其余两报下线不妨大碍。家乡的半岛晨报仍然在线,不是在“贬低”晨报,特色不足是大忌。

上海的新民晚报,前几年不在线,现在有了在线的新民网,包揽了新民晚报、新民周刊、东方体育日报、新民晚报业主周刊、新民晚报家庭周刊等,具有大手笔的做派。真不愧是中国的魔都,经济超一流的大城市。

通过下载电子版报纸还能看出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经济实力。钱江晚报属于浙报集团,网上还有十几种报纸可以看到,如鲁迅家乡绍兴的柯桥日报。过去的浙江小城镇也有报纸了,我算是大开眼界了。

大城市不可比拟,一水之隔的烟台可是我的祖籍,水母网涵盖了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和华夏酒报,无一下线。烟台晚报很有特色,除了有烟台街小栏目之外,还有诸如“今日福山”、“今日莱山”、“今日芝罘”等地域风采,小巧玲珑,文风喜人。

在辽宁省,我看好辽沈晚报,特别是“迟桂花”的内容,开始看到还以为是个编辑的名字,让我费了好大心思与搜索,弄懂了是副刊的名称,有“迟来的桂花香气”的意思。

武汉晚报还有双休日,每周只有五天报纸,对比之下许多晚报的周末版不算是丰富,版面少,内容少,广告少,真还不如像武汉晚报那样停刊两天,体现出实惠。

我可能受到了少年时代看多了欧美小说的缘故,理想中的我,在温暖的阳光下,嘴头含着一只烟斗,桌面放着冒热气的咖啡或是清茶,手中拿着一份报纸,一边吸烟,一边看报,又一边喝着茶,度过温馨的下午。

可是这种理想随着我不吸烟,没有了烟斗的装饰,又没有订报纸的资金,手中的报纸成为了泡影,真正是梦想了。

对于手执一份报纸,伴随一杯茶的生活,我一直没有死心,记得有一次与做纸媒工作的朋友谈起,报纸前途堪忧的话题。我还说,将来看报纸属于贵族休闲生活的一种品味,又将报纸+清茶(咖啡)=完美生活表述一番。

时下的我仍然是每天下午,在和煦的阳光下,喝着普洱熟茶,还是看着报纸,时而为报纸的佳文拍手叫绝,时而又是对报纸暴露社会的肮脏事件嗤之以鼻。不过这时的报纸不是传统的纸媒了,而是电脑显示出的电子版报纸了。

年12月27日星期日

作记于大厦小居

老友*志麟为撰联

老身硬骨轻拨指尖文如流水声

黑石草屋重墨点染事若晨星过

往事随风

于*礼大连市资深餐饮工作者

新著《大连市餐饮事略》公开发行,成为大连建市年以来第一部餐饮行业的历史专著,具有资料性、阅读性、实用性,不仅是从事与关心大连餐饮行业者可读书籍,又是研究大连城市发展史的一份资料。每本定价:68元

敬告朋友,需要购买《大连市餐饮事略》的读者,请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