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柔性拓展意涵扩展双向深 [复制链接]

1#

今日看点

年6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发布,七大体系中明确了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提到了要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是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策的导向和全国各地公共文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三个层次,即服务实体空间的柔性拓展、文化空间的意涵扩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双向深化。

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一、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转型升级

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渐提升。但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更舒适、更具有丰富性的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增加。

通过对比年和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及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数量增长缓慢,图书馆数量保持了1%的增长,群众文化机构数量减少1%,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呈现9%的负增长;但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读者活动次数,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文化活动次数均出现了超过30%的增长。

年、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

及其他活动对比|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其中,图书馆流通次数、读者活动以及群众机构文化活动次数的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服务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可以发现“十三五”时期以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与公共文化空间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风险。

二、我国与西方公共文化空间

建设转向

中西方对于“公共”和“公共空间”的概念解析以及使用的意涵具有一定差异性。西方“公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希腊时期公与私的分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公共领域相关理论在20世纪开始逐渐涌现,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汉娜·阿伦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等。

其中,汉娜·阿伦特认为人的本质是*治性的,她相信有一个纯粹的公共*治领域的存在,这个领域之中,无论属于哪种阶级、性别、种族或者民族,所有市民都能够平等对话。年,哈贝马斯在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体系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得以产生,此时的公共领域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概念,更是物质的产物,他预想构建一个共享公共空间,在民主*治的基础上公民以参与性和平等理性对话和交谈、参与活动。

此外,西方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出版了《日常生活批判》《空间的生产》等著作,提出了多种空间的形式,用空间的三元辩证法来解释空间问题,认为社会空间的实践产生出社会空间,重新定义了空间。

公共图书馆|图片来源于pixabay▲

我国的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和理论发展与西方以古希腊为源头的发展历史不同。我国早起有史书记载关于“合”,即是对物理空间的定义,也有老子、庄子等人对于天地空间的思辨和探索。现代中国所使用的空间、公共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所指以及意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演进逐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和文化产品等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经历了认可文化事业,保障文化设施建设转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方向。

目前通常大众和学术论文中使用的“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密切相关,是指物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指出,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15类场所。

图片来源于广州古宝博物馆▲

在市场环境下,由于公共文化服务更注重社会效益属性,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部分由*府为主体进行建设维护。年以后,随着文化市场逐渐壮大,除*府供给以外的各类文化供给主体和公共文化空间也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众喜闻乐见的经营性的书店、艺术画廊、影院、剧场等等,多样的文化空间和文化供给主体承担起了大众文化创作、传播、交流等功能。

三、*策中的新型公共

文化空间建设

我国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息息相关,随着各类优质的*府主导、民营、试点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的重点之一。从时间线上来看,在年,我国多项重要*策和会议提出了关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思路:

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意见》中并未明确定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但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并明确是融合多种行业的新型业态的艺术和公共阅读空间,“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的范例。

城图广场|图片来源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