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医院 http://www.wxlianghong.com/雪松走了快四个月了,我还在恍惚,记忆一直定格在他陪市作协王运超主席来八公山采访赵台村扶贫队长的那天。因国家重点工程引江济淮建设的需要,赵台村在最近两年内要整村搬迁。赵台村濒临淮河,一个应淮河水文特点筑起的台庄,一个即将消逝的村落。那天,它迎来了一位叫游子雪松的乡愁诗人。
雪松老师头发乱蓬蓬,胡子拉碴的,一个典型的游子形象,一个还乡却未着锦衣的游子。我每每和诗人许之格回忆这些,都会难过一阵子。在这个讲腰包讲脸的时代,无疑,漂泊多年的雪松,两手空空。他渴望着在家乡安顿自己下半生的生活,最后却被家乡不远不近的暧昧着。
当时,正值十月小阳春,大地上物种丰盈丰富。商合杭高铁那时间还没有正式通行,统占村庄上空的是只有哗啦啦的杨树声。雪松一会站在草堆边盯着啄食的公鸡看,一会站在喧哗的杨树下望着天,一会又跑到赵台标志性的台庄旁对着拍。他不停地拨弄着手机(其实在即时创作)。最后,他把眼镜摘下,对陪在身边的我和许之格说:“赵台是个好地方!”
后来,雪松为即将通行的高铁组了一组稿件《寿县诗人的高铁情结》,我们很快读到了雪松为寿县高铁写的诗歌:
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八公山下,淮水之阳,不再只有瓦埠湖的银鱼,豆腐宴和寿州大救驾。外面的友人,不再是从成语的笔画中打探,楚风汉韵,和它悠久的文明与辉煌。从此,我们的足音可以通江达海,异乡到故园,一梦千里。我们谈论诗歌与远方近在咫尺。无论黎明还是*昏,只要听到老家一声吆喝,我们的乡愁就不再遥不可及。即使在海角天涯也会遥想亲人顾盼的目光。年1月18日晚,因寿州诗人樊子、鹏子、熊德志等还乡,高峰老师邀请大家聚聚,这是我最后一次和雪松在一起吃饭。上述诗人们在外地混的不错。在小而真饭店的晚宴上,上了年纪的雪松抿着嘴,没有谈诗,只顾喝酒。他讲第二天,他就要到湖北去。大家讲,听说湖北肺炎怪严重的,马上就过年了,还是不要走了。漂泊半生的诗人,吞吐着,欲言又止,却又表示,必须走了,票都买好了。这一次,他坐上了家乡开通不久的高铁,走向了远方,把背影留给了故城和淝河,不再回来。从此,留下了亲人顾盼的目光。他诗歌里的远方湘江、南湖、江南、荆州曾经给过他多少安慰,多少想往啊。这一次,叫雪松的游鱼,游进人间五味汇聚的“忘川”河,这一次,忘川却成为死神撒在人间巨大的网。人生每一天,都在赴死的征程中,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真相。既然死亡是众人的结局,活着的人要将其放在心上。所以,游子客死他乡,怀揣着乡愁的诗人,安眠于楚文化的发源之地,就全备了楚地有材。谁爱危险,谁将跌入危险之中。从寿春到荆州,一个被乡愁唤醒的人,一个怀揣着乡愁执念的人,一个漂泊灵*的歌咏者,最终被乡愁催眠,从此以后,变成了他的故乡、他的儿孙永远的乡愁。人们总是在失去一样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东西的弥足珍贵。年,注定是个伤痛之年。失去雪松以后,大家都很痛惜。山河深阔辽远,烟火灿烂寂寞,如何达至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的禅境?雪松早早就给自己诗歌定了调,他找到了自己诗歌的创作路径。诗歌里住着母亲端午的粽香,住着故乡水岸的白月光,住着雪花簌簌打马的归人,住着清澈见底的圣洁诗心。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产难而生的婴孩,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挚爱的亲人,读着读着,心仿佛被婴儿状的一双小手,被母亲苍凉的手掌揉搓着,又甜又软,又酸又咸。众里寻他,你在他的诗歌里,找到了精神之父。他也说过:我是漂泊之人,写山水寄情怀,没有出头之日。最终,在诗歌之坛,他献上了自己的生命为祭奠。牧村先生,是他的侄子,更是他的知音,一个有情怀的诗人,他就是雪松踏踏实实的家乡实体,他也是激荡在诗人心里最为澎湃的力量。牧村对游子雪松诗歌给出了准确定位,雪松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改革开放的40年,这40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墙下,雪松用他的诗歌记录了一个底层的普通人生活思想轨迹。他的诗歌创作,是一个底层民众对生活的思考,不同于歌功颂德的华美篇章,也不是路遥《平凡的世界》般的宏篇叙事。他有自己的特点,是这个时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底里传来的微小声音,唤醒人迷失的记忆,从狂想的路上折返,在芳香的路上驻足,听故乡的风音,听母亲喊你回家的慈声,是最初的那个夜晚,亲人都在现场,屋外,叶生枝端,草蔓堤堰……这40年,从农村到城市,多少人背负乡愁,背井离乡,寻梦追梦。无疑,雪松是一个代表和缩影。这个世界阳光热烈,水波温柔,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人们从原乡出发再回原乡,故乡却是物非人非。四海八荒,何处是家?一定是那个让人生发乡愁的地方,留得住乡愁的地方,就能留得住身心灵。所幸,雪松把这一笔笔乡愁记录了下来,一条青葱小径,通往依山傍水的乡愁,植入人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地上的异乡人,我们最终都会如飞而去,连一声叹息都不会留下。在讲文化自信的当下,雪松的乡愁诗歌无疑已经成为寿县的文化符号,他诗歌的生命力,会因每一个寻乡的夙梦,跟随时代变迁不断更新,被更多的知音吸取而注入新的活力。诗坛偌大,留角乡愁,意义非常,价值非常。等候雪松不盈一握的乡愁,涌现新的澎湃。
本刊编辑
赵克明戴晓东庄有禄王明军庆红
项宏苏恩李同好
值班编辑戴晓东
美术编辑杨文民戴剑
李振秀,女,年11月生,在寿县八公山乡工作,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小说、诗歌散见《散文选刊》《安徽文学》《作家天地》《映山红》《淠河》《合肥晚报》《江淮晨报》《皖西日报》《淮南日报》《今日寿州》等报纸杂志,出版有《八公仙踪》一书。
《分水岭》投稿须知
?可以是见诸报刊作品,但必须未在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