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沿海开埠以来,西风劲吹,西菜伴随着饮食风俗很快流入中国沿海城市。19世纪中后期,亨白花园和海天春西餐馆就开在了上海街头。
清人宜寰在年的日记中写到:“再至徐家汇,畅游外国花园(亨白花园),吃香槟酒,极沁心脾。”这就像西服领带比拼长袍马褂,高跟鞋叫板绣花鞋一样,城市人的嘴巴与胃口受到的刺激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清末民初以上海、天津为先的城市中,富人阶层涌动着追求奢华、享受新奇生活的风潮,为西菜文化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最漂亮的餐台,吃西菜、品香槟成为民国时代最洋气的摩登生活。
品味咖啡、西点的摩登姐妹咖啡与夜一样绵长,值得回味。
西菜在当时被称之为“大菜”。年的一期《图画日报》上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有人在上海西餐馆请客的热闹情景,其中道:“各省人士之至沪者,往往不喜中国菜而喜大菜,故各大菜馆之生意,皆非常兴盛。”20世纪初,在上海注册登记的西餐馆已达20多家,门庭若市。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吃西菜则更多带有作秀的成分,或许只是时髦一族暧昧和显示身价的小生活罢了。西菜的发展确实没有达到燎原的态势,个中缘由除了中西口味的巨大差异外,价格因素也注定了它始终的“高调感”。
看看20世纪初的一份西菜单就明白了。以1人份为例:每套上等大菜4元(银元)、中等大菜1.5元。另如:乳油汤3角、水鱼汤2角、番茄汤1.5角、牛乳汤1.5角、红酒烩鸭3角、英腿鸽蛋2.5角、烧牛肉1.5角、牛油布丁1角、杏仁布丁1角、白兰地布丁1角、面包免费。但在当时,一个纱厂女工工作30天的月收入仅为三四元,一个壮劳力的月收入为6元左右,他们如何吃得起西菜呢?年7月的北京《晨报》刊登了一份民意调查表,对于吃中餐还是吃西餐的问题,有77%的人回答爱吃中餐,23%的人认为可以接受西餐或改良中餐。
百多年来,西餐依旧是很绅士浪漫的样子,吃西菜对中国食客来说,更多的是异国情调的享受,一种时髦生活方式的追求。
文章来源:《中国收藏》年12月刊《有一种“夜宴”叫欢愉》作者:由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