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长安大旱,紧接着就出现了蝗灾,老百姓的庄稼被蝗虫啃食一空。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遍地都是蝗虫,就咒骂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有错,责任都在我这里,你们这些虫子要吃就来吃我,不要吃粮食,祸害百姓。”说完,李世民就拿起一只蝗虫吃了下去。
身边的大臣大惊失色,怕蝗虫有毒,不能吃。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如果吃了能转移灾害,那还怕什么。后来蝗灾平息了。根据历史记载,唐朝近年,有记载的大规模蝗灾就达到了40多次,平均每7年就有一次。
古代蝗灾频发,老百姓的粮食没了,可是他们却去吃树皮,吃草根,为什么不吃蝗虫呢?
蝗灾是如何产生的?
蝗虫,俗称“蚂蚱”,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全世界种类有种,主要的是飞蝗和土蝗。而形成蝗灾的就是飞蝗。人类历史上的蝗灾,都跟旱灾脱不了干系,为什么呢?这主要跟蝗虫的生活习性有关系。
蝗虫喜欢干燥温暖的地方,太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它们的虫卵就不易存活,数量自然就涨不上来。但是,一旦经历大旱,湿度下降,土壤干燥,蝗虫的繁殖能力就更强,虫卵也会大概率存活。一只雌性蝗虫每次产50到只的小蝗虫,隔21天就可能再产一波,这还是一只的繁殖速度,如果一个地区内,蝗虫集中繁殖呢?数量应该是指数级增长。
蝗虫的数量急剧增长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密集度太高,那么蝗虫之间的碰瓷就多了,而蝗虫有一个不能碰的地方,就是它的后腿,一旦触碰,蝗虫就会变得暴躁,再加上数量激增,食物不够,蝗虫就得去觅食或者互相蚕食,于是一群蝗虫在一起,群起激愤,一波蝗虫就起飞了,继而像滚雪球一样,更多的蝗虫会加入进去。
蝗灾的危害?
首先肯定是对粮食的危害。蝗虫的啃食不像其它的虫害,它们会直接啃食到根,说白了就是看得见的全吃光,甚至就连树木都能啃得只剩下枝干,遇到饿极了的,连动物毛发都不放过。
其次,蝗虫成群后为了生存,会向周围扩散,不停进食。同时会在各个地方产卵,持续繁殖,吃得越多,生的越多,即便虫群过去了,留下来的虫卵将成为遗留的二次灾害。
最后就是对种植农户来说,资金上的损失非常打,因为蝗灾过后残留下基本都是根系。如果是果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恢复生长,甚至要重新种植,时间长,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
古代老百姓为什么不吃蝗虫
蝗虫行动快,不易捕捉我们都知道,蝗灾时,虫群铺天盖地的过来,就像剃头推子一样,吃得一干二净,然后继续一窝蜂去下一个地方。吃完就走的模式,不会等着人来抓。而且,有统计发现,蝗虫可以持续飞1到2天,换算成距离可以达到公里,这样的飞行能力,谁能追得上,更别说没了粮食饿着肚子的人。
2.蝗虫没有毒,但是群居蝗虫有毒
正如开头大臣阻止李世民吃蝗虫,很多人都认为蝗虫有毒。有研究表明,虽然普通的青色蝗虫是无毒的,但群居蝗虫有毒。它们在高密度的刺激下,或者被攻击时,会开启一种基因功能,这种功能能够将苯丙氨酸转化为一种叫做苯乙醛肟的化学物质,遇水会快速变成苯乙腈。
苯乙腈有一种气味,对天敌产生排斥警告。对人类来说,苯乙腈有刺激性作用,吸入后,会产生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死亡。口服对消化道也一样有刺激。换句话说,如果人类对其进行捕杀,蝗虫将产生剧毒来保护自己。中科院也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明群居蝗虫可产生毒素防御天敌,所以,抓来的蝗虫是不能吃的。
3.根据生物学上的能量流动,吃蝗虫是吃不饱的
生物学上的能量流动简单来说,主要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这些能量主要有三个去向:生物维持自身所需;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
营养层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越是高营养级,储能就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为了能保证每一级的能量,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而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假设人类可以吃蝗虫,在这个食物链里,第一营养级是粮食等,能量是固定的,第二级蝗虫,只有10%-20%可以输入给蝗虫,然后第三级是人类,也只能获取蝗虫的10%-20%。算下来,能量转化才最多五分之一,所有人想靠吃蝗虫20%的能量撑过一季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没了粮食后,来年怎么办。
4.吃蝗虫会遭天谴
在古代,旱灾之后的土地上形成的了蝗虫大军,侵蚀的土地破败不堪,所有的生命都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很多老人将蝗虫视为上天的惩罚,如果吃了蝗虫,就会得罪上天,触怒神明,捕捉都不敢,更别说吃了。
鉴于以上几种情况,古代的时候,大家宁愿吃树皮饿死,也不会吃蝗虫。但其实,历朝历代,蝗灾都跟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西晋时连年的旱灾和蝗灾,掀起了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包括此后的南北朝时期,蝗灾的影响依然很大。唐朝安史之乱后,长达百年时间里,数次蝗灾,逐渐将唐朝推向灭亡。还有明朝的李自成起义、清朝的白莲教,都与蝗灾密不可分。
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灭蝗技术,蝗灾已不再是多么头疼的事,甚至可以直接养殖蝗虫,主动开发蝗虫自有的价值。回想历史,恐怕古人绝不会想到,人类竟然和蝗虫有了更和谐的共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