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会战笑泪挥洒忆当年潇湘晨报 [复制链接]

1#

石油女工冒着严寒管理油井。(资料片)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史,是一部英雄辈出的历史。在几万名老会战中,不乏女中豪杰。光阴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油田姑娘,如今已雪染青丝,而在笑声和泪水中回忆起当年,她们仍然满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

“工作和孩子,我选择工作”

如今已82岁高龄的柴湘云,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在勘探指挥部队工作。

“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年生的。我爱人家是北京的,我在北京生的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抱回的大庆。”柴湘云说,那时她和爱人都特别忙,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有时候半夜了才去接孩子。

柴湘云说,每次晚上开会,她就赶快哄孩子睡觉,等孩子睡着了才狠着心离开。好几次她走了,孩子醒了看不到妈妈,哭个不停,都是邻居来帮忙。“有时邻居不在家,我往单位走的,离挺远还能听见孩子哇哇哭……”

有一次,她有一个月没看见儿子,好不容易放半天假,赶紧搭车去打虎庄的幼儿园,领着儿子理了发,买了双鞋和几包吃的。孩子以为妈妈要领他回家,特别高兴。谁知,柴湘云又把他送回了幼儿园。趁着幼儿园阿姨领着孩子玩儿,柴湘云离开了:“我就躲在墙角看。儿子发现我走了,直哭,我也跟着掉眼泪。没办法,我的工作离不开我,工作和孩子之间,我选择工作。”

“为了工作啥也不顾”

老会战张素珍,年4月26日和丈夫茹作斌一起,从玉门油田调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当时石油大军有5万多人,吃饭成了大问题。年春,张素珍和丈夫茹作斌背负着石油会战的重大使命,到北安农场种粮食。

那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生老三时,恰逢春节。张素珍说,她要生产时,丈夫茹作斌在农场正领着大家干活儿。在农场生不了,医院,是她母亲张罗着找的车。“坐的是轮胎式拖拉机,路稍有点不好就走不了。那天是中午出发的,一直走到晚上。车是露天的,天太冷,我身上盖着大厚被。”张素珍说,“医院过的年。正月初三,孩子他爸才去看我们,看到大人孩子都挺安全的就走了。为了工作啥也不顾啊!生完孩子回到农场,场里送了20斤大米给我坐月子熬粥喝,他不让,把米拿到食堂给大家熬粥喝了。”

“没有那时候的困难,哪有现在这样的好生活!”

那年冬天的馒头,让老会战胡宝兰记了一辈子。胡宝兰,年3月到大庆高台子钻井队和松基三井实习,年12月毕业后分配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先后在钻井队和钻井队工作。

年年底,快过年了,还是没有什么吃的。“天气太冷了,面都不发,那馒头,蒸出来跟石头似的!过春节的时候就整了点冻白菜弄了点肉,搁在锅里煮。”

胡宝兰说,她很佩服那些四川来的工人,吃着硬馒头,睡在没烧火的土炕上,没有任何怨言,一心搞会战。

胡宝兰记得,当时打的是高10井,井场离住的地方有七八里地。冬天,她和女同事们穿上大头鞋、大棉裤,外面穿大棉袄,里面穿小棉袄,早上四五点钟出发,在刺骨的寒风里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井场。“但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没有那时候的困难,哪有现在这样的好生活!”提起往事,胡宝兰无怨无悔,豪情依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