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贪官的丑态qsluelcf [复制链接]

1#

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贪官的丑态


舆论在揭丑的时候保持适当的克制,为贪官保留一丝人性的尊严,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扯历史共业、不谈宽恕,说说“仁”总可以吧?


  唱歌很好听的那个曲婉婷,最近摊上事了。有小道消息披露,曲婉婷的母亲,哈尔滨市原发改委副主任张明杰去年已经被有关部门拘押,至今仍在被调查中。哈尔滨市*公开上,则早已挂出张明杰被免职的消息。远在加拿大的曲婉婷,对此传言只回应了一个单词:忍耐。 歌星的官员母亲出事,无疑是个好题材。媒体还没来得及做文章,狗仔队已经出动了。用不了多久,关于曲婉婷和她妈妈的一切,大概就会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中,任人评说乃至鞭挞。 不是曲婉婷的歌迷,对她的母亲也完全缺乏了解,所以,说不上有多么 同情 。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点担心,也仅仅是因为,舆论炒作落马贪官的丑态已经成了习惯。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用 照妖镜 揭露贪官的 百般丑态 。这几年,随着反腐的狂飙席卷,落马的高级官员更多,揭丑的题材就更是信手拈来。有的媒体还专门整理落马女贪官的材料,并冠之以 贪婪跋扈、情夫成群 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张明杰会不会也进入这个耻辱的行列呢?不好说。 揭露落马贪官的丑态,表达的似乎是一种 义愤 。但有时做过了头,便让人感觉异样。前一段时间,有媒体专门写文章,描述贪官落马的那个 决定性瞬间 。比如,有的贪官看见撬门而入的办案人员,立即浑身筛糠、跪倒在地。有的看见办案人员,马上疾步奔向窗口,似欲跳楼。有的身体瘫软,有的湿了裤子,有的呆若木鸡,反正没有一个像样的。不知道这些信息都是从什么地方得来,也不知道是否确切,但媒体就是喜欢写、读者就是喜欢看,仿佛这种新闻能让人得到升华般的快感。至于其真实性如何,又有谁关心、又有什么要紧呢?大家要的就是那种大快人心的劲儿。 前两天,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出庭受审。法庭上的李春城头发花白,虽然表情还算得体,但和在位时意气风发的样子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媒体就又兴奋了,专门找来落马贪官不同时期的照片,对比他们在位时、落马时和受审时不同的神态,恨不得替他们数一数,到底多了几根白头发。其实大家都知道,领导干部都有染发的习惯。虽然不清楚这种风气到底从何而来,但我猜,背后的潜台词大概是 我还可以为*多干几年 。落马之后,没有了染发的待遇,白头发自然就显露出来了。至于贪官在法庭上没有那么神气,那就更不值得奇怪了。从位高权重到锒铛入狱,人生落差何其大也,能够平静地出庭受审,已经算是天赋异禀了。将心比心,就是普通人面临这样的人生断崖,谁又能做到光彩照人呢?所以,做这样的对照,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用意,顶多也就是让贪官再出一回丑罢了。 贪官是坏人,让他们出丑有什么不对吗?一旦问话者如此义正辞严,被问话的人就难免有点迟疑。在某些有着专*思维的人看来,既然组织上都抓你了,法庭都审你了,就意味着你是人民公敌,你就不配有任何尊严。但我们知道,这种想法并不见得站得住脚。法庭会依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剥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严重时还可能剥夺其生命,但法庭并没有权力剥夺人格尊严,也就是说,法庭不会 依法羞辱 被告。法庭所没有的权力,媒体难道就有吗? 当媒体在 场外 炒作贪官的丑态时,贪官在 墙内 并不知情。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便他们有所耳闻,也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贪官的家属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更不敢为家人 正名 。也就是说,媒体用似真似假的材料论定贪官,或者索性不用材料专门羞辱贪官,其实是一场不对等的场外审判。这样的审判或许可以满足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但于正义并无裨益。 更重要的问题是,媒体在缺乏权威信源的情形下,以主题先行的方式揭露贪官丑态,犯了一种 降维 的错误。一是降低了贪官的人格维度,把他们贬低为某种金钱或情欲的动物。具体而真实的 人 消失了,代之以变异的权力符号。这个符号之所以出场,就是为了呼应某种隐蔽的仇官情绪。二是降低了反腐败斗争的正义维度和法治维度,消解了其严肃性和公正性,似乎它是一场多数人对少数人、或者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揪斗。这当然不是一种正确的解读。 人们对贪腐现象有着刻骨的痛恨,这样的情绪不难理解。媒体根据可信的材料,披露贪官的犯罪事实、对其做道德评判,同样无可厚非。但是,舆论在揭丑的时候保持适当的克制,为贪官保留一丝人性的尊严,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扯历史共业、不谈宽恕,说说 仁 总可以吧?一个社会,能从对一小部分人的极度丑化中获得什么呢?除了凉薄、偏狭、怀疑和仇恨,不可能还有别的。(来源团结湖参考微信公号,微信号:Talkpark)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